大數據與隱私
總編寄語
今年的3·15晚會曝光了一些網絡企業采用不光彩手段盜取用戶信息,窺探用戶隱私,這種行為讓人不齒,信息隱私再次成為人們的熱議話題。
以前,人們隻是將上網當做娛樂方式之一,現在,人們更多的是生活在網絡平台上。不管是計算機還是手機,在盡情網絡衝浪時,你無法確定何時自己的隱私信息就在無意中被泄露了,也許是自己在不經意間泄露的,也許是有人惡意盜取的。
當我們瀏覽網頁、發微博、逛社交網站、網絡購物的時候,所有的一舉一動實際上都被係統監視著,你公開發表的言論或者分享的照片、視頻等都成為網上的公開信息;你用手機通話時,運營商不僅知道你打給誰,打了多久,還知道你是在哪裏進行的通話。以前,這些記錄幾乎不會對普通人造成影響,因為它的數量如此巨大,除非刻意尋找,人們不會注意其中的某些信息。但是,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進步,決策將更加依賴於數據,而非經驗和直覺。在商業、經濟及其他領域中,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會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占上風。人們都希望得到更好的個性化服務,但是,在大數據時代,想要獲得個性化服務,就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犧牲自己的隱私。大數據堪稱一把雙刃劍。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會因大數據的爆發獲益匪淺,但同時有關你自己的數據信息也被大量存儲,個人隱私在大數據麵前顯得無比蒼白,無處遁形。
但大數據體係本身,不考慮個體乃至群體是否願意分享,而是在自動自發地收集著所有可以收集到的數據。收集、存儲這些數據的權利是本來就有的還是需要審批的?收集到的這些數據應當屬於誰?誰有權利使用這些數據?對這些數據的利用能否有約束?諸如此類問題,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現在我們還無法找到“標準答案”。
今天互聯網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甚至依賴品,而對於生存在這個信息社會的企業來說,通過網絡掌握用戶信息數據成為企業發展的基礎。在大數據時代,企業掌握越多的用戶信息數據,意味著越靠近成功。大數據時代的下一波競爭是用戶信息數據之戰,用戶的信息數據就是核心競爭力。隻有掌握用戶在信息化時代的一舉一動,才能實現對用戶的洞察,形成對用戶的個性化服務。如果放棄對用戶信息數據的控製,企業就無法實現更加貼近用戶的服務和管理,這是企業無法忍受的。在這種情況下,杜絕企業收集用戶信息數據幾乎是不可能的。
大數據時代人們是否存在真正的隱私,我們隻能寄希望於在政府加大立法製度的同時,企業自身也設定相關規則實現自我管控。這將是懸在大數據時代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