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侯爺在想退敵之策呢。”
司馬瑜見到晉王,對晉王說:“王爺,我已將沈庭和他的幾個部下秘密扣押,不知王爺如何處置他們?”
“宜候誤會了,非是本王要處置他們,實在是他們無意中得知本王的一個戰略決策。在本王沒有決定之前,決不能讓他們泄漏出去,所以才要宜候暫時看押他們。”
“原來如此,王爺可有破敵之策了?”
“想必你也知道了吧。”晉王用的是肯定句。
“哈哈——王爺早有破敵之策卻不告訴我,剛才那沈庭說德公公問他們敢不敢去攻大夏人的老窩呢?”
“哪裏,我剛才也問了小德子,問他想了退敵之策為什麼不告訴我,你猜他怎麼說,他說根本不是想什麼退敵之策,而是隨口說出來嚇唬沈庭他們的。我等苦思不得之策,他卻隨口而說,你說氣人不氣人?”趙曦半點都沒有生氣的樣子。
司馬瑜趕緊拍馬屁:“德公公真是奇人,每出奇語,看似匪夷所思,細想卻不無道理。這也正應了王爺的那句話,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是呀,我們隻想著怎麼守住雲州,怎麼退敵,卻沒有想到我們也可以攻打大夏。她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呀。”晉王想到自己的女人想出如此奇計,心中頗為自得。
“既如此,本候這就準備準備,帶兵深入大夏,火燒大夏月城。”
“不,本王叫宜候來,不是讓宜候你去的,本王要親自去。”
“王爺!此去月城,千裏之遙。孤軍深入,不能帶任何輜重,沒有糧草補給,王爺此去,實在太過危險。”
“本王去有危險,那宜候去就沒有危險了嗎?本王不是要與宜候爭功,本王也不是熱血衝昏頭不知前途危險,實在是宜候去比本王去更危險。”
“本候去怎麼會更危險呢?請王爺明示。”
“本王知道,宜候久經沙場,經驗老道,此去月城把握比本王要多一些。但是宜候想過沒有,本王以前從未經過戰事,更不知怎樣守城。宜候去月城,如果雲州被大夏攻破,到我聖武境內搶掠到過冬物資,宜候燒了月城也沒有任何意義。我去月城,如果順利,等大夏撤軍時我們來個前後夾擊,大夏將元氣大傷,十年內難以恢複。如果我不順利或者說敗了,隻要宜候守住雲州,到冬天大夏必然撤軍,我聖武也安然無恙。”
“說起來王爺少年英雄,有橫掃大夏的決心,本侯實不該阻攔。隻是此去大夏,萬分凶險,我實在是擔心王爺安危。不如我們把此次戰略上書皇上,看皇上如何決斷。”對於趙曦以身誘敵和遠征大夏的決心司馬瑜發自內心的佩服、欣賞,現在讓他孤身遠征,他確實放心不下。
“宜侯好意本王心領。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我們上書父皇,這公文一來一去耽擱時日,恐殆誤戰機。本王決定挑兩萬精銳騎兵,輕裝簡從,遠征大夏,雲州軍務就拜托宜侯。本王會親自寫信給父皇,本王生死概不與宜侯相關。”
“王爺言重。如此,本侯就等王爺凱旋。王爺的行軍路線和軍中事物還得詳細商量。”
“這個本王想這樣,如有不妥,請宜侯補充。”晉王就和司馬瑜商量好了詳細的部署。
趙曦知道,此去大夏,險象環生,帶著一個女人很不方便,決定不帶歐陽一起。
“王爺,請帶奴才一起。奴才說過,要和王爺同生共死,如果奴才讓王爺行軍受阻,請王爺殺掉奴才就是,但是請王爺不要丟下奴才。這次遠征大夏,說不定就能利用樓蘭,請王爺相信我。”
“這可不是在國內行軍,幾千裏征途,隨時都要打仗死人,本王真的無法顧全你。”
“我知道王爺是為我好,我不想在雲州坐等王爺消息,我願意陪王爺一起經曆危難。”
趙曦覺得歐陽或許真的是自己的福星,就是這個策略也是她說的,想了想,決定帶上歐陽同行。
行軍物資很快準備齊全,趙曦帶著聖武騎兵繞道昆山,從昆山峽穀出關,貼著大夏和東勾的邊界向大夏腹地進發。
出發前挑這批人的時候就說明是死士,發了足夠的軍餉,如果戰死,對家人優加撫恤。因為有上次對戰元易的大勝,這些騎兵對晉王充滿信心,踴躍參加,沒有人膽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