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稅改革:推動中國經濟轉型
卷首語
營改增試點全國推開,取消和免征347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伴隨全麵深化改革的鏗鏘鼓點,一場財稅改革的攻堅戰已經打響。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財稅領域改革,著力完善公共財政體係,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製度。改革紅利不斷釋放,積極效果逐步顯現:企業負擔進一步減輕,經濟內生動力增強,財政支出更加公開透明。
“財稅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已成為全麵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主線索。”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說。
營改增是財稅改革的“重頭戲”,率先納入改革範圍的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在局部地區開展試點19個月後,從今年8月1日起向全國推開,並將廣播影視服務納入試點範圍。
營改增消除重複征稅,實現了由“道道征收、全額征稅”向“環環抵扣、增值征稅”的轉變。隨著試點區域和行業範圍擴大,抵扣鏈條更順暢,減稅力度不斷加大。
營改增更深遠的影響,是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製度,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今年前三季,我國第三產業增速達8.4%,累計高於第二產業增速0.6個百分點。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447億美元,同比增長13.28%,超過全國總量的一半。製造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的新景象展現在人們眼前。
為小微企業減負、消除不公平稅收政策,不僅體現在營改增。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小微企業,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這一政策年減稅規模近300億元,為超過600萬戶小微企業帶來實惠,直接關係幾千萬人的就業和收入。同時,讓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享受與個體工商戶同樣的稅收政策,稅製更公平。
“強化政府自身約束,進一步清理和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不僅對規範政府收入分配秩序,促進依法行政意義重大,更有利於進一步減輕企業和社會負擔,給發展注入活力,讓人民群眾見實效、得實惠。”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表示。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是政府承擔公共服務的新模式。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會公眾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務事項,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備條件的社會力量承擔,並由政府根據服務數量和質量向其支付費用。凡社會能辦好的,盡可能交給社會力量承擔,既能有效解決一些領域公共服務產品短缺、質量和效率不高等問題,也有利於推動政府職能轉變。
近年來,在“三農”投入不斷加大的同時,涉農資金多頭下達、零敲碎打、平均用力等問題日益突出,基層幹部群眾反映強烈。加快涉農資金整合,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已是當務之急。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