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人看來,飲食並不隻為口腹之欲,也不單求以吃飽吃好為原則,講究吃出花樣來,要求色、香、味俱全,這種飲食習俗在唐代吐魯番地區也十分流行,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各種令人垂涎欲滴的花式點心、月餅等都足以說明這一點。寶相花是一種印度傳入的佛教紋飾,多出現在絲綢和其他器物的表麵,聰明智慧的吐魯番居民把這種花紋移植到食品當中,可謂匠心獨用。現陳列於新疆博物館曆史展廳的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個圓形月餅上,模壓而成的寶相花紋清晰可見,十分精美。這裏出土的環形點心,用手工捏製而成,造型新穎別致。此外這裏還展出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梅花式點心、菊花式點心、四棱式點心、四瓣花紋點心、八瓣花紋點心、葉形麵點、筒形麵卷等,都以小麥粉為原料,做工極為精美,無論是捏製,還是模壓,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充分體現了當時人們高超的麵點製作技藝和審美情趣。新疆點心製作的曆史也比較悠久,考古人員在且末縣紮滾魯克墓葬中發現了許多點心,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各種花式點心則在形製上與中原內地的風格相近,明顯地烙上新疆與內地經濟文化交流的印記。更叫人稱奇的是阿斯塔那唐墓還出土了人形麵俑和動物形麵點,這些文物的出土充分反映了唐代吐魯番居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1996年在紮滾魯克的73號墓地,考古人員發現了戰國時期的麻花文物,該件麻花在墓中被放在一件體為狐角長方形,窄邊,長方形耳,紅漆底,繪三角、枝花、鳥等紋飾的木胎漆案上。麻花以麵粉為主要原料,用手工搓成麵條扭製成形,然後再經油炸熟食用,這件麻花文物造型新穎別致,製作十分精細。唐代的精美食品,除了我們前麵看到的點心,還有春卷。1964年考古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墓葬發現了一枚春卷,其長3.5厘米,寬2.8厘米,高1.9厘米,春卷餡沒有進行化驗,成分不詳。這件出土的春卷文物,做工精細,造型新穎,但質地較硬。這兩件點心文物的出土,可見當時的麵點師們在麵食加工方麵的獨特技巧。
唐代的農業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當時全國各地經濟林種植已十分普遍,吐魯番居民的園藝業也比較發達,當地居民除了食用麵食、肉食、蔬菜和點心之外,還喜歡吃瓜果和各種幹果。20世紀以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中出土過幹梨、甜瓜皮、葡萄幹、核桃、柿子、李、紅棗、桃核、杏核等幹果標本,這些果品現在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新鮮和光澤,但曆經1000多年,保存還是相對比較完好,是研究新疆古代農業經濟和園林藝史的重要實物。
吐魯番種植葡萄的曆史十分悠久。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地區鄯善縣洋海墓葬中發掘出土的葡萄藤,具有2500多年的曆史。陳列於自治區博物館曆史展廳的葡萄,1969年阿斯塔那117號墓出土,現已幹化,其中有小串長6厘米,呈深褐色,形狀小而圓,為帶籽葡萄。到了唐代西域葡萄的種植應該十分廣泛了。據史料記載新疆特產葡萄以及葡萄幹在唐代名氣已經很大了,葡萄的栽培也非常普及,葡萄園的規模也相當大。從吐魯番出土文書中獲悉,當時有官方葡萄園、寺院葡萄牙園和私有葡萄園,葡萄種植在當時吐魯番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葡萄自漢代傳入中原以來,深受內地人民的喜愛。到了唐朝,作為當時國際大都會的長安,葡萄已經成為達官顯貴們追求的風味食品。根據《唐會要》記錄的資料顯示,在唐朝開元年間,皇帝李隆基曾特別規定,史稱西州的吐魯番地區,每年必須給朝廷進貢一定數量的幹葡萄,李隆基與他的愛妃楊玉環,當年肯定也曾為吐魯番的葡萄幹和葡萄所傾倒。
我國是梨的主要起源地,早在周代就已經作為經濟作物栽培,到漢唐時期普遍推廣。新疆種植梨至少在漢晉時期已經出現,1995年考古人員曾在民豐縣尼雅遺址中發現過一個已經幹枯的梨子。1966年考古人員在阿斯塔那61號墓中發掘出土了一個帶柄的幹梨,出土時已經幹癟,連柄長5.8厘米,梨身2.8厘米,呈橢圓形,個小,類似庫爾勒的香梨。
一方水土養一方兒女,新疆獨特的地理特征造就了其與眾不同的飲食文化。新疆出土的這些古代食品記錄並傳承了這一訊息,這些珍貴的文物是研究西域乃至全國飲食文化史重要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