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與傳承
影視評論
作者:任洪增
[摘要] 人類學紀錄片的記錄功能為有目的地搜集、搶救、記錄那些正在消失或演變中的民族文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條件,通過影視手段將其記錄保存下來後,盡管被記錄的文化發生重大變化乃至消失,人們仍然可以通過人類學紀錄片中的影像了解認識當時的場景。另外,利用人類學紀錄片,充分發揮其文化傳承與對外交流功能,對民族自身的優秀文化遺產的代代流傳,吸收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成果,維係民族生存,促進民族自身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 民族傳統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與交流 人類學電影節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01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相對於依附於物質載體的物質文化遺產而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①。具體來講,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涵蓋口頭傳說、民間歌舞表演、民風民俗、手工技巧等幾個方麵。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的古老國度,漫長的農耕文化曆史孕育了56個民族多元的文化生態,留傳下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光輝燦爛的活態文化。隨著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突飛猛進的社會轉型期,國內外的環境變遷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傳承的生態環境基礎出現動搖,當前正以驚人的速度損毀,隨時麵臨失傳、消失的危險境地。盡管國內相關部門正在采取積極措施努力發掘整理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挽救的速度還是遠遠落後於它的消亡速度。
上世紀著名人類學家馬利諾夫斯基在其《西太平洋的探險隊》前言中曾以蒼涼的筆調指出:“民族學發現它本身處於一種即使不是悲劇性的也是既荒謬又痛苦的境地,因為就在它形成自己的體係和研究方法並給自己提出了適當的任務時,那些被研究的材料卻在迅速消失。在民族學田野研究的方法和目標日趨完善時,在訓練有素的研究人員已開始造訪那些未開化地區並對其居民進行調查研究時,後者都莫名其妙地在我們眼前消失了。” ②因此,盡可能快的在一種文化消失之前,把它記錄下來並加以保存,是每一個有文化危機感的有誌之士,甚至是每一個人所麵臨的緊迫而崇高的使命。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曾指出:“曆史在我們這個時代正在迅速消失,每一分鍾都有一批文化消失”,因此,“搶救的使命就非常大”。③
保護和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有相關記錄保存載體及相關聯動措施。早前對於正瀕臨消失的文化,我們苦於缺乏形象手段做記錄;對於已經消失的文化沒有形象資料拿來作研究參考,無法得知其具體的本來麵貌和發展變遷曆程,隻能利用僅存的文字記載,以及通過文物遺跡做大致的聯想、推究。自從攝影技術和電影攝像機問世以來,人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它們作為新型的傳播媒介,在記錄和保存人類文化遺產,諸如,不同文化聚落的生活方式、習俗和文化事件等方麵的重要作用。
與具體、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常以鮮活的形態出現,它往往以聲音(民謠)、動作(舞蹈)和技藝(工藝)等為表現手法,依附於特定的民族、特定的人而存在,主要依靠個人或群體身口相授,代代傳承以保持一種非物質形態。與文字記錄和口頭描述相比,人類學紀錄片優勢獨特。它是這樣的一個紀錄片種:長於記錄動態的事象,具備真實、客觀和形象的表述能力,能夠淋漓盡致地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鮮活,達到生動逼真的效果。比如,拍攝民間歌舞時,它能夠把舞者的形體動作、麵部表情等視覺形象記錄下來,同時也可以將歌聲、鼓點節拍及環境自然聲等聽覺形象連續不斷地、完整地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