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故事 美麗的哀愁
當代小說四季評
四月悄然而至,草長鶯飛,與漸高的氣溫相伴,對文學的熱情也升溫。綜觀四月的中國當代文壇,湧現出了眾多佳作。這期小說四季評我們邀請了山東師範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洪曉萌、王偉、魏雪慧為我們評點。洪曉萌從創傷與文學的生成關係出發,以此作為反思曆史、透視人生、剖析人性的切入點, 汪曾祺的短篇《八寶辣醬》、周大新的長篇《曲終人在》、王蒙的短篇《仉仉》等,是這一時期的優秀代表作品。王偉關注生活與文學,葉廣芩的《樹德橋》、魯敏的《三人二足》等,分析深刻,值得關注。魏雪慧則視角獨特,覺察到了當下人愛情觀念的異化,具有普世性思考,王蒙的《奇葩奇葩處處哀》、王棵的《梅音是隻燕千鳥》、顏歌的《奧數班》、蔡駿的《喀什一夜》等,都值得我們品讀和思考。
醉是一杯“忘魂茶”
洪曉萌
當“生活”成為當代文學的關鍵詞,每個人不自知,卻深陷其中,在桎梏中靜默逐流,抑或在壓抑中仰天怒吼,終究被細碎的生活吞噬,席卷而去,竟翻不起一絲漣漪。我們總在試圖尋找生命存在的價值,在都市愛情中輾轉反側,在權力欲望中機關算盡,在曆史回溯中追尋靈魂的棲居。然而我們焦慮不已時,卻不曾想過,平靜也是一種哲學,無意義也是一種意義。品一杯“忘魂茶”,醉眼洞察人生,醉亦醒。
《當代》2015年第2期刊登汪曾祺的《八寶辣醬》,這是汪曾祺惟一沒有發表過的短篇小說,依舊延續了汪曾祺恬靜的寫作風格。“文化大革命”期間,工宣隊的老邱開槍打死了兩隻天鵝,回家煮了吃,受到了來自工人階級的批評,但倔強的老邱並不在乎。潘師傅為人和善,一心想到劇院給“角兒”拉胡琴,角兒們卻被打成了“黑幫”,關了牛棚。王政委領導群眾集體創作,即使失敗也要凸顯人民群眾的力量,而老丁則閑雲野鶴,重點在吃飯上,每天一隻大碗三兩米飯,一瓶八寶辣醬,還總說:“迪隻(這件)物件(東西)勿便宜!”政治裹挾著每個平凡的個體,汪曾祺卻劍走偏鋒,在看似閑筆之間,洞察人性,如同秦老頭所言,“嗑瓜子嗑出個臭蟲,——什麼(仁)人都有哇”,人生百態,信手拈來,大師之筆。
《十月》2015年第2期刊登了李亞的中篇小說《喜筵》,以李雙槍和蛋殼霞的生活為主線,延續了其傳統評書話本小說式的敘事模式,同時融入現代敘事技法,獨樹一幟,致力於敘述本土化的寫作嚐試。李亞的小說多以“我們小李莊”的故事為基點,《喜筵》則將視野拓展到了城鎮,描繪了醫生、詩人、主持人各色人等市井生活圖,值得關注。
王華的長篇小說《花村》(《當代》2015年第2期)是其小說《花河》的姊妹篇,描繪了梔子、百合等一係列疼痛的花村女人,以及由此代表的中國鄉村現狀。梔子是花村女人的靈魂,丈夫張久久外出打工,卻染上了梅毒不敢回家。在無盡的等待中,梔子好上了小酌,甚至聽兒子的床。與村裏的傻子等人發生了性關係。後來兒子也到城裏,她與公公張大河相依為命,雖然在花村,女人和爺爺輩的老人通奸成風,但梔子還是懸崖勒馬,守住了底線。小說結尾,馮直送村裏的女人去城裏與丈夫團聚,看似寄寓了希望,卻始終帶著不能言說的傷痛。這是當下中國農村的一種現狀,留守的女人該如何撐起家庭的重擔?如何治愈精神的創傷,如何自持?都是《花村》給予我們的深刻思考。
劉榮書的中篇小說《王國》(《江南》2015年第2期)同樣是書寫疼痛鄉土題材的小說。年輕時候的“我”選擇了季宏斌,而沒有選擇劉鐵騎。劉鐵騎服兵役四年重回村裏,當上了村書記,組織了夜間巡邏隊。劉鐵騎組織村裏的男人夜間巡邏,而他卻與眾多留守的女人趁巡邏之機偷情。礙於權力的威逼,村人敢怒不敢言,村子成了劉鐵騎的王國,他也成為了村裏女人的國王。季宏斌撞見了妻子與劉鐵騎的奸情,不惜去省裏揭發他,卻被拒之門外,多方上訪都不得而終,最終瘋癲至死。在閉塞的村落中,村幹部自立為王,社會的不公,對人性的戕害,令人驚歎,但遺憾的是,現實卻永遠比小說複雜。
周大新的長篇小說《曲終人在》(《人民文學》2015年第4期)反映了當下生活中的“官場現形記”。小說以周大新受一對母女之托,為過世的省長歐陽萬彤寫傳記為契機,繼而采訪了其周圍的親友,眾口喧嘩,真假難辨。官場小說是近來較受關注的題材,小說的現實價值意義自不待言。同時,它深刻的探討了宦海世情中,複雜難辨的世俗氛圍,在對省長的妻子、兒子、姑媽、司機、前妻、繼女、醫生、同事、工人等的采訪中,每個人都自居其位,以此而言,在訴說“他者”形象的同時,也在“自我”構建,在眾說紛紜中營造了荒誕不羈的亂景。在敘述手法上也十分講究。其對世俗官場的描摹受到了編者的讚賞,“這部小說也許會如當年的老巴爾紮克的作品那樣,成為一個大於經濟、法律、社會觀察記錄簿的風俗史文本,大於‘官場’也大於‘年代’的‘文學’”。
《人民文學》2015年第4期刊登了王蒙的短篇小說《仉仉》,是一篇曆史反思題材小說。二十三歲的“我”迷戀外國文學,成為別人眼中的異類,卻被相同氣質的仉仉所吸引,他迷戀她,卻羞於表白,如同孩子般寫匿名情書,還將自己創作的筆記本寄給她,滿懷著青年人該有的愛戀與美好。但政治風雨襲來,為自保,“我”在“幫助會”上說仉仉與“我”談外國文學是為了腐蝕“我”,是代表帝國主義與國民黨反動派來爭奪“我”,而仉仉更是來自西柏林黑窩子的間諜。老革命的經曆與媳婦的幫助,“我”最終定為“人民內部矛盾”,而仉仉不知所蹤。五十年過去,“我”始終滿懷對仉仉的愧疚,後偶然得見。兩年後,仉仉過世,其女兒將當年“我”的創作筆記本寄給“我”,竟保存得那樣好,到“我”手中,才發現筆記本上原有的字跡都已消失殆盡,如同人性最初的美好,一旦消失,便再也找不回來。一段少年懵懂的感情,卻在政治的幹預下,成為永久的傷痛和遺憾。
無獨有偶,《江南》2015年第2期刊登的楊爭光短篇小說《藍魚兒》,也是一篇曆史反思題材的佳作。藍魚兒有一雙纖細的手,卻成了一件恐怖的政治工具。村裏三個月沒清出貪汙分子,沒有完成上級任務而丟盡臉麵,全村委會都在盯著有最大嫌疑的保管員旺旺,但旺旺卻死不認賬,村委會也束手無策。仁俊義提議讓妻子藍魚兒胳肢他,結果屈打成招。從此,藍魚兒的手成為逼供的法寶。在風雲變幻的政治鬥爭中,她被迫胳肢了村長劉洪全,使他成為了四不清分子,又胳肢了丈夫仁俊義,撤銷了他的民兵隊長。曾經那雙溫柔的手,如今令丈夫仁俊義望而生畏,全沒有了愛情的溫存,在極度恐懼與痛苦之中,仁俊義猛然砍掉了妻子藍魚兒的雙手。政治的荒誕,人性的裂變,被暴露得鮮血淋淋。楊爭光延續了以往的寫作風格,作品短小精悍,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梅驛的短篇小說《新牙》(《花城》2015年第2期)也是洞察當下人性隱秘的佳作。她半條腿已經邁進了棺材裏,卻偶然間發現自己長出了兩顆新牙。這兩顆新牙成為老太婆心裏最大的秘密。老輩人認為老了還長出新牙,是生出了妖氣,是後輩的不祥之兆。兒子、女兒們的相繼離世,愈發使她認為是自己吸了下一代的精氣,從此老太太閉嘴不言,成為啞巴。壓抑的內心,無法言說的負罪感,終於使老太太內心最後一道心理防線也被擊垮。人性最隱秘的傷痛總是隱隱作祟,卻又無法言說。當下社會中,幽暗的心理越來越以“不在場”的姿態,主導當下人的生活,也成為文學表達的重要主題。
綿陽的短篇小說《忘魂茶》刊登於《十月》2015年第2期,塑造了一生操勞的婆婆形象。灰灰從小跟隨婆婆長大,婆婆用她生存的智慧,拉扯一大家子人。兒女成家立業,婆婆老了,灰灰也離開婆婆上學去了。婆婆年邁糊塗了,兒女卻忙於工作而疏於照顧,婆婆在路上意外被車撞死。一生操勞的婆婆一輩子也沒有沾兒女的光,享兒女的福,隻是辛苦操勞。普天下像婆婆這樣的人很多,婆婆總說,在她死後千萬不要忘了在她嘴裏放一撮茶葉,黃泉路上喝了忘魂茶,就可以忘記塵世的一切,輕鬆上路。可婆婆到死也沒有喝到忘魂茶。更多的生命總在細碎的生活中被吞噬,他們忙碌一生,卻也覺碌碌無為。他們有時懷疑生存的價值,有時想努力留住什麼,卻也終究逃不過生活,如同馬金蓮小說中的四兒妹子(《四兒妹子》刊登於《花城》2015年第2期),默默無聞的生活著是我們注定擺脫不了的狀態,當活著成為意義時,不如去享受吧,品一杯“忘魂茶”,忘我的生活。
向生活開炮,叩問生命存在的價值
王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