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論證鮮明、概括、精練
考點·演練
作者:趙福海
寫作議論文,要鮮明生動地表現自己的觀點態度。而要實現這一點,則需在論證時能夠以精練的語言概括素材內容。如果分析囉嗦,表達累贅,就會讓人產生厭煩的感覺。
【文題再現】
宋代大儒朱熹《家訓》中說:“有德者雖年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雖年高於我,我必遠之。”
《重慶晨報》記者對重慶主城20多個中小學的校訓進行梳理後發現,“德”字是最常出現的一個字。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寫作指導】
第一則材料是朱熹《家訓》中的一句話,強調的是德的一種具體表現。第二則材料則以當前的一則消息為背景,突出校訓中對於德的重視。這兩則材料都從不同角度對“德”這一話題進行了詮釋。
具體寫作時,從德的重要作用思考,可以展示德對於人的品格形成方麵的作用,突出修身這一中心。從德的內涵與外延的角度思考,可以對不同形式的德進行分析,從而展示德的社會價值。從德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這一角度考慮,可以對於整個社會文明所起的作用,表現德的生命力。
一、摒棄冗長排比,提煉鮮明的觀點
很多考生在分析觀點時,往往會以排比的形式出現,這是可以的。但是,有些考生在運用排比時語句冗長,表達不夠精練。這時,就需要對這些排比句進行適當壓縮,提煉出最具概括性的內容,表達自己的觀點。
【原文片斷1】人之根本即為德。德是人內心的表達體現,是為人行事的靈魂,引領人的發展,決定一個人未來的形態。一朵花,之所以綻放得嬌豔欲滴,或潔白無瑕,那是因為紮根深厚,汲取到更多的養分;大海之所以永不會幹涸,是因為容納百川,有眾多源泉為它供給,使它變得寬廣遼闊;一隻蒲公英,之所以能夠遊曆世界,是因為它以清風為依托,讓輕風引領它,讓它飛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就要有根有源,有依托,這就是個人的內在素養——“德”。
【問題診斷】具體分析“德”的本質時,以“一朵花”“大海”“一隻蒲公英”為素材對象,以排比的形式對話題進行理解。整個排比內容冗長囉嗦,不能讓人感受到排比的氣勢,反而給人一種湊字的感覺。
【修改建議】對這三個句子進行合理壓縮,並合理調整一下順序,使這一排比內容不僅能夠拓寬寫作的範圍,還能夠產生一種鮮明的氣勢。
【修改示例1】人之根本即為德。這是人內心的表達體現,是為人行事的靈魂。萬物需有德。花的嬌豔源於根須發達;蒲公英遊曆世界,則因為依托清風;大海永不幹涸,是因為容納百川。一個人要有所作為,也需要有根基,有依托,有豐富的內在素養——“德”。
二、避免重複囉嗦,力求言簡意賅
語言,貴在精練。表達一個意思,應該選擇最恰當的詞語,最生動的句式,展示出最具概括性的語言。這樣,才能使整個文章分析透徹,充滿氣勢。如果表達重複囉嗦,翻來覆去地說一個內容,便不會得到閱卷者的青睞。
【原文片斷2】小成憑智,大成憑德,有智慧的人,隻能獨善其身,有德行的人,方能兼濟天下。劉備胸懷忠義,心係百姓,宅心仁厚,才得到百姓擁戴;對待兄弟,親如自家,才得到關、張二人的誓死追隨;三顧茅廬,謙卑待人,雖手握兵馬,但毫無傲心,才撼得孔明傾盡畢生心血,一心為蜀,“出師一表真名是,千載誰堪伯仲間”。劉備武藝平平,卻成三足之一,憑他個人的內心修養,為人素質,才凝聚眾多能人,傾心輔佐,相比呂布,雖一表人才,武藝超群,但並無所成,隻因他素質不夠,他的自大、好色,讓他在亂世中,隻能草草結命,不足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