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孔子與子孫封號和綽號(1 / 2)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中國從漢代起曆代尊崇的聖人,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子弟中以公孫弘為首,就希望將孔子朔造成連皇帝都要跪拜推崇的人物,可是當時漢武帝雖然重用公孫弘,可是推行的卻是披著儒家畫皮的法家之術,所以,公孫弘的主張沒有實現,直到漢武帝的重曾孫漢元帝時期,儒家學才開始獨霸中國朝堂,到漢平帝時期,中原王朝的統治者開始給孔子加封號:

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褒成宣尼公”。這是孔子的第一個封號,“褒成”是國名,“宣尼”是諡號,“公”是爵位。孔子的後裔因此也被封為“褒成侯”。

東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年):“褒成侯”。“褒成”是國名,“侯”是爵位。當時,“褒成侯”的“待遇”是賜食邑八百戶。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年):“文聖尼父”。“文聖”是尊號,“尼父”是敬稱——孔子字仲尼,故稱。

北周靜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鄒國公”。“鄒”是國名,“公”是爵位。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先師尼父”“宣尼”。這裏的“宣”為諡號。

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8年):“先聖”。“先師”“先聖”都是尊稱。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7年):“宣父”。“宣”為諡號,“父”是美稱。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太師”。“太師”為官位,西周置,為輔弼國君之臣,曆代相因,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多為重臣加銜﹐作為最高榮典以示恩寵,並無實職。

武則授元年(公元690年):“隆道公”。“隆道”是封號,“公”是爵位。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9元):“文宣王”。“文宣”為諡號,“王”是爵位。此“王”並非後世的王侯的王,而是周子“武王”“成王”的“王”。

後周太祖廣順二年(公元95年):“至聖文宣師”。“至聖”古代指道德智能最高的人,後專指孔子。

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文宣帝”。據《宋史·夏國傳》和《西夏書事》記載: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頒布詔令:“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廟祀,殿庭宏敞,並如帝製”——西夏王國給予孔子以皇帝的名分,與西夏皇帝相同規格的廟、殿、庭院。這一封號是孔子曆朝封號中,級別最高的。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玄聖文宣王”。“玄聖”是指有治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後漢書》首先以此稱孔子。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年):“至聖文宣王”。漢代史學家司馬遷首先以“至聖”尊稱孔子。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07年):“大成至聖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樂的用語。古樂一變為一成,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後來引申稱集中前人的主張、學等形成的完整的體係。孟子始用大成讚頌孔子。

明世宗嘉靖九年(150年):“至聖先師”。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封號:“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孟子·萬章下》中載文:“玄聖”、“至聖”、“大成”均是對孔子的讚辭。

清世宗雍正時期,雍正皇帝冊封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5年)封號:“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所以有叫孔老二的。孔老二的稱呼起源起至於西晉亡國之後,五胡亂華時期,當時居住在關中和大漠的胡族奪取漢人江山之後,對於中原儒學非常蔑視,隻認刀槍,不認學術,占據長安洛陽之後,大肆毀壞漢代時期留下的孔廟,孔子雕像。所以孔老二的外號就開始叫起來了。

另外中原王朝除了給孔子賜爵位外,給予孔子的子孫也賜了爵位,最早給孔子的子孫封爵位的是漢高祖劉邦,漢高祖時期(漢高祖十二年),來到魯地祭祀孔子,封孔騰為奉祀君劉邦冊封孔子後裔第8世子孫孔騰為奉祀君,之後的千年時間裏,封號屢經變化,直至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封為衍聖公,曾一度改為奉聖公,後又改回衍聖公,後世從此一直沿襲封號。

衍聖公明清時期為正一品官階,列為文官之首,享有較大的特權,其居住的衍聖公(今孔府),是全國僅次於明清皇宮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族受曆代帝王追封賜禮,譜係井然,世受封爵。曲阜孔氏世襲“衍聖公”爵位累計八百八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