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爸爸去哪兒》父親角色的重要?(2)
2014爸爸去哪兒2星爸萌娃的前世今生
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力遠不止智力,還涉及體格、情感、性格、品德等多方麵。長期缺乏父愛,孩子可能會患上“缺乏父愛綜合症”,從而造成認知、個性、情感、體格方麵的障礙與缺陷。與父親接觸少的孩子,其體重、身高、動作等方麵的發育速度都要落後,普遍存在焦慮、自尊心低下、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礙,表現抑鬱、孤獨、任性、多動、有依賴感。
國外研究顯示,“缺乏父愛綜合征”的孩子與那充分獲得父愛的孩子相比,中學輟學率及成年後犯罪率均高出2倍;假如是女孩,長大後成為單身母親的幾率則高出3倍;缺乏父愛的孩子年齡愈小,患綜合症的危險愈大。而耶魯大學一項持續12年的研究表明: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裏的成績往往更好,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可見,全身心地撲在事業上,也許會換來更殷實的家境、為孩子贏得更好的起飛平台,卻不見得能讓孩子感受更多父愛,心理成長地更順利。
作為孩子的父親,並非就是孩子天然的教育者。父親角色的實現,是在自身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完成的。讀書是學習,育兒實踐是更重要的學習。在育兒的過程中,不僅父親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影響,而且孩子的出生和養育也對父親的“成長”產生影響。當父親的都希望自己對孩子有影響力,然而許多人卻驚訝地發現,其實父親和孩子之間是互相影響的。他們通過養育孩子和對孩子的觀察,使得自己增加了不少對世界和對自身的了解。當父親是自己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邁出的最重要的一步。育兒體驗刺激著父親角色的加速確立,而且促進父親個性的健康完善。在親子溝通中,父親的自我克製性、視野開闊性、生存感、責任感也會顯著改變。“影響”是互動的,效應是廣泛的。父親角色的獲得是一個需要終生學習、畢生努力的過程。
網絡時代帶來了教育的新觀念,父親的角色又有了新的內涵。父親對孩子的愛不僅要有熱烈的情感、具體的行動,更要具備愛的藝術。作為父親,既要重視孩子的智能培養和科學技術訓練,更要重視人文知識熏陶和人文精神弘揚,培養孩子的人文素質是父親的主要職責。與傳統的父親角色比較,“新父親”不僅是家庭經濟的主要支柱,而且是各種家庭活動的重要支撐。父親平常要多親近孩子,關心孩子,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創造寬鬆愉悅的家庭環境。孩子不僅能夠從父親那裏感受到關愛,還能從父親的氣質、情感、智力等方麵接受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孩子不但有健康的身體,而且有健康的精神世界。
家庭生活就象一台戲,父母子女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作為父親,理所應當的扮演著主要角色。父愛與母愛在家庭教育中有著同等的作用,父愛所給予孩子的堅強、剛毅、大度、寬容、幽默等心理影響,是母愛所不能替代的。在家庭教育的舞台上,不能讓孩子隻唱“世上隻有媽媽好”,還應該唱好“世上爸爸也很好”。年輕的父親們,應樹立正確的父親觀,掌握擔當父親角色的技能,這樣才能履行社會和家庭對父親角色所要求的職責,成為一個合格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