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骨傷科學實訓課程體係構建及教學質量評價
實踐·實訓
作者:張董喆
摘 要 河南中醫學院根據中醫骨傷科學實踐性強的特點,開設了實訓課程,並構建了實訓課程體係和教學質量評價體係。
關鍵詞 中醫骨傷科學;實訓課程體係;教學質量評價體係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15-0155-02
1 引言
中醫骨傷科學是一門研究人體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與疾病的學科,與臨床結合緊密,實踐性很強。它不僅需要學生具有較紮實的基礎知識,更要求具備較高的操作技能。為了進一步深化中醫骨傷科學教學內容、手段、方法的改革,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河南中醫學院在中醫骨傷科學實訓課方麵做了許多嚐試、探索和改進,進行了課程體係和教學質量評價體係重構。在此,筆者結合學校情況,進行簡要論述。
2 中醫骨傷科學實訓課程體係構建
目前,河南中醫學院在臨床非骨傷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將中醫骨傷科學設置為54學時理論課,由於該課程不是非骨傷專業的主要課程,學生沒有係統接觸過中醫骨傷科專業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相對薄弱,對他們而言僅僅通過理論課的學習去掌握中醫傷科學疾病解剖結構、辯證方法和手法整複等臨床操作技能非常抽象和困難。這樣導致的後果是學生通過死記硬背對骨傷疾病紙上談兵,實戰經驗缺乏,不能很深刻地記憶和理解該課程內容,而臨床見習、實習階段又屬於後期教學,具有一定的滯後性。中醫骨傷科學是一門臨床學科,直接來源於臨床並應用於臨床,在良好的理論教學基礎上,實踐教學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如何將各種抽象枯燥的疾病在有限的課時內深深烙印於學生的頭腦中並培養學生熟練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實踐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呢?
實訓課以其直觀性、生動性、可操作性,顯示出理論課無法比擬的優勢,是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課堂教學難以講透且教學效果不佳的內容,可以通過實訓的直觀教學法使學生印象深刻,過目不忘,同時也能模擬真實臨床情境,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學生學習的早期開設中醫骨傷科學實訓基本操作技能,成為保證學生早期安全接觸臨床實踐和患者的必要條件。
中醫學專業認證(行業標準)中需要本科生達到的臨床能力目標是:具有運用中醫理論和技能全麵、係統、正確地進行病情診察、病史采集、病曆書寫及語言表達的能力;具有正確運用中醫理法方藥、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對常見病、多發病進行辨證論治的能力;具有運用臨床醫學知識和技能進行係統體格檢查的能力;具有合理選擇現代臨床診療技術、方法和手段對常見病、多發病進行初步診斷、治療的能力。參考開設相同專業的兄弟院校實訓課程及實驗項目的設置情況,確立開設河南中醫學院中醫骨傷科學實訓課,在授課教師、相關專家、教學管理者反複論證後確定了學時、內容和實訓項目。
一般院校中醫骨傷科學課程以理論課為主,實訓課或見習課為輔,開出的實訓項目一般都有骨與關節檢查法、固定器材的認知與操作、骨折脫位的手法整複。河南中醫學院將原有的理論課減少8學時用於開設實訓課,分為6個實訓項目:骨與關節檢查法(2學時),骨折、脫位的手法及固定 (2學時),上肢骨折整複固定方法(1學時),下肢骨折整複固定方法(1學時),骨傷科常用的理傷手法(1學時),骨傷科常見病(頸椎病、肩周炎、腰突症等)治療手法(1學時)。這些實訓項目根據由易入難、層層深入的原則設立先後開設次序,它們都是一些經典實用,在臨床和生活實踐中應用性強,可反複操作、練習的項目,可以為將來在醫院臨床技能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3 中醫骨傷科學實訓課教學質量評價體係構建
中醫骨傷科學實訓課實現了由無到有,為了規範實訓教學管理,有效實施教學過程控製,加強實訓教學質量監控,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實訓教學質量,全麵評價學生的知識、行為、態度、實踐能力等學習活動和效果,促進實訓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對教師和學生分別製定實訓教學質量評價考核體係。每學期對承擔實訓課的所有教師開展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對本科生實訓課學習效果進行考核。
教師實訓教學質量評價
1)評價原則: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教學過程評價與教學結果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學生、同行專家和教學督導團共同評價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