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斟句酌

作者:

汪惠迪 1937年3月生於上海,畢業於山東師範學院中文係。現任香港中國語文學會《語文建設通訊》執行編委、上海《咬文嚼字》特約編委、北京商務印書館《漢語世界》編委、暨南大學海外華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馬來西亞華文規範理事會顧問。2008年11月至2010年5月任北京商務印書館《全球華語詞典》副主編。主要著作有《新加坡華文報語文評議》、《華文字詞句》、《全球華語詞典》及《語言的風采》(北京商務印書館)等。

朱學詩 1943年4月生於湖北,畢業於華中工學院新聞係。高級記者,曾任湖北日報子報總編輯,華科大武昌分校新聞傳播係特聘教授、係主任等職。編著作有《觸摸新聞》(新華出版社)、《新聞媒體比較教程》(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中國新聞獎獲得者啟示錄》(長江出版社)等。《“飛來飛去”式引進人才》等25篇(組)新聞作品獲省級及國家級新聞獎。

如何避免語句重複

細讀時下的新聞報道,常有語句重複的現象出現。如何避免呢?其中重要的一點在於,作者在寫稿時對自己所使用的詞語、成語的含義要進行一番辨析。這裏,試析以下幾例。

一篇報道裏寫道:“無論‘光榮榜上全是官’,還是企業家‘優秀農民工’化,都暴露出了一個由來已久的積弊,這就是贏者通吃,隻要你掌握權柄,或者占據一定資源,就容易享受錦上添花的待遇……”

句中的“積弊”一詞在辭書中的釋義為“長時間累積和沿襲下來的弊病,如弊病難除”。顯然,“積弊”之前用“由來已久”來修飾,就是語義重複了。應將“由來已久的”5字刪掉。

一篇“蝙蝠偷魚”的新聞中有言:“隨後幾天,這些不速之客(指蝙蝠)每天淩晨2時至4時左右,都會不請自來”。

“不速之客”是指“沒有邀請而自己來的客人”。既然文中已經稱蝙蝠是“不速之客”了,後邊的“不請自來”就成累贅了。

《捐獻骨髓記者又捐淋巴細胞》一文中,引用捐獻骨髓的記者陳俊決定再捐淋巴細胞時說的話:“如果我這次不捐獻,那之前的努力不就前功盡棄了嗎?”

辭書對“前功盡棄”一詞的解釋為“先前的成績全都廢棄、喪失。比喻前麵的努力全都白費”。這裏既然用了“前功盡棄”的成語,前邊冠以“之前的努力”就無必要了。

也許采訪對象本人當時確實是如此表述的,但記者在寫稿時能不能在不違背當事人原意的前提下,按書麵語言作一些規範呢——歡迎大家賜教。(霄 雁)

【顧問組評說】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早期作整點報時,是在“嘟、嘟、嘟、嘟”的響聲之後,播音員說:“剛才最後一響,是北京時間×點整。”

大約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有聽眾向電台寫信指出:廣播整點報時的那最後的一聲“嘟”,本身就是最後一響,你播音員何必還要重複說一句“剛才最後一響”?你們每個小時多說這6個字,一天就重複24次,共計144個字,全國有幾億聽眾,加起來要浪費大家多少時間啊!電台誠懇地接受了這位聽眾的批評和建議,並播出了這封建議信,從此,電台報時的時候就刪除了“剛才最後一響”6個字。魯迅先生談到寫文章如何避免重複,也曾說:“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這應當是每位新聞工作者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