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屍首消失(1 / 2)

站在李白的長劍之上,一躍而起,衝破長空,劃過白雲,上麵是蔚藍的天空,下麵是慢慢變得“渺小”的高山河流,仿佛自己掙脫天地的束縛。

李白:“日後達到禦劍飛行的境界,要記住一些地方是禁空的,比如三教聖地,也就是我道教四山,以及佛教四山,儒家曲阜,都城長安,出現在各大勢力的上空,就會被視為挑釁,死了活該!”

孟賢把這些記在心中,都是經驗啊!

要是不知道這些潛規則,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當然如果沒有那不斷衝擊著自己身軀的氣流,讓自己狼狽不堪,就更加完美了,再看看李白那青衣飄飄的樣子,略顯寂寥傷心的背影,看來自己的“路”還長著啊!

沒錯,現在孟賢就是跟著李白,踏著之前李白背後的劍,直接向孟浩然家中而去。

對於“劍仙”,人們雖然不知道到底什麼是劍仙,但是劍仙千裏之外取人首級,踏劍飛行,斬妖除魔等等,卻已經深入人心。

而當李白雙指一指,背後長劍飛出,化為一把巨劍之時,孟賢平靜的心也燥熱起來,自己以後也會這樣吧?

當然對於孟浩然,相信很多人都不會不知道,當然大多數都是隻知道這麼一個名字。

當然說有一些東西,卻是人人耳熟能詳的,比如說《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

很多很多流傳千古的詩,都是出自他的手,但是最讓人佩服他的,卻是他恐怖的人際關係。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誌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

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

孟賢想著今年孟浩然應該五十一歲了,不算是太老啊,而孟浩然與李白相識十五年了,感情一直很好。

記得他們相識第二年三月,浩然遊揚州,途經武昌,遇李白。李白於黃鶴樓作詩送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而之後更是寫了《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而把李白的話翻譯過來就是: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著他?隻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可想而知李白對孟浩然的敬重,而且不說他在田園詩中的造詣,應該先說說他人際交往上的厲害之處。

首先他與這時讀書人的領袖,儒家的代表,之前的右相張九齡相交,還做過張九齡的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