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之中,一老叟問:“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何解?”
對麵約十五歲的青年不假思索的答到:“《論語》為政篇,用法製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隻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製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那老叟頭也不抬,繼續看著手中的書,張口問道:“那處於當今朝政,何解?”
聽到這句話,青年沒有立刻回答,停頓兩三分鍾,歎了口氣答到:“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張相下台後,李林甫為右相,如今大權獨握,蔽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何談刑法,甚至……”
想了想眼前老師的諄諄教導,委婉的繼續道:“甚至當今聖上也被蒙蔽,被那楊玉環所惑,且那楊玉環壽王妃的身份,又談何道德禮製!”
那老叟聽到當今聖上,就已經放下了書,雙眼微閉,想起曾經自己被貶,直接告老還鄉的經曆。
那青年看到老師這樣,暗自後悔自己又多嘴了,“老師,學生失禮了……”
那老叟搖搖頭,“不是你的錯,當今朝政確實糜爛!我田煥從告老還鄉那一刻就想清了,我們這些人已經失去了陛下的信任,是沒有希望了!”
轉而又用期盼的眼神看著孟賢,“那你該如何呢?”
孟賢:“老師,李林甫其實不足為慮,究其根本不過是仗著聖上的寵信,而且朝廷不是沒有他的政敵,所以應從在朝政聯合仁人誌士擊敗他,最重要的是瓦解陛下的信任,從根本上,肅清朝綱!”
果然這話一出,很合這老叟的胃口,讓這老叟手撫胡須,露出笑容。
而孟賢心中卻是令一番想法,李隆基可不是一般人,要想扭轉他的心意可不簡單。
田煥繼續說道:“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予違,汝弼,汝無麵從,退有後言。何解?”
孟賢:“出自《尚書》虞書益稷。我要聽六種樂律、五種聲音、八類樂器的演奏,從聲音的哀樂考察治亂,取舍各方的意見,你要聽清,我有過失,你就輔助我。你不要當麵順從,背後又去議論。”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何解?”
孟賢:“《左傳》莊公曹劌論戰。作戰全憑勇氣。第一通鼓振奮勇氣,第二通鼓勇氣就少了一些,第三通鼓勇氣就沒有了。他們的勇氣沒有了,而我們的勇氣剛剛振奮,所以戰勝了他們。大國的情況難於捉摸,還恐怕有埋伏。我細看他們的車轍已經亂了,遠望他們的旗子已經倒下,所以才追逐他們。”
……
結束了問答,田煥說道:“現在的你在學問上是沒有問題了,而且你的詩詞和策問一直不錯,”
唐朝科舉教學內容以儒家經典和史書為主,沒有之後的四書五經,根據他們的難度和份量的不同分成所謂“大經”、“中經”和“小經”。
《禮記》、《左傳》為大經;《詩經》、《周禮》和《儀禮》為中經;《易經》、《尚書》、《公羊傳》和《轂梁傳》為小經。學業有“通二經”、“通三經”和“通五經”的分別。
所謂通二經,要能學好一大、一小二經,或者兩個中經;通三經的,要大、中、小各通一經;通五經的大經全通,還要中、小經各能一通。
除此之外,所有的學生都要能兼通《孝經》和《論語》。
孟賢是一名現代中文係大學生,在假期旅行中,不幸遇到了空難,壯烈犧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