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倫雜文精選小輯
亂彈
作者:魏明倫
雌雄論
維婦代會召開之年,半邊天映紅之季,五四名篇《我之節烈觀》書筐冷落之秋,傳統精品《十二寡婦征西》盛演不衰之時,謹以少婦青絲幾縷,老姐白發幾莖,雜文一篇,問號一串,悵望蒼蒼太空,求教於文豪周樹人、國父孫逸仙、詩人毛潤芝三大反封建前驅者麾下。
眾公知否?近年海峽兩岸議和,擬化幹戈為玉帛。五千年前共一家。古語“炎黃子孫”忽變時髦,遂成當代華人自報家門之標準稱謂。吾獨沉思,炎帝黃帝同屬雄性,緣何不提一雌?莫非二帝同性戀,其中一雄競能代司雌職?據另典記載:俺們華裔,是性欲亢奮的女蝸姑娘與伏羲哥哥私生子女。今人不依此說,諱是“女蝸子孫”,是否嫌棄始祖野合亂倫。難立貞節牌坊,故爾改抱炎黃大腿,連拜兩位皇帝老倌作幹爹,向外炫耀紫氣東來。城外如何?碧眼西人不以祖先偷吃禁果為恥,欣然自稱夏娃亞當後代,且裸女夏娃知名度大於雄漢亞當。伊甸園對比軒轅陵,更加反襯“炎黃子孫”重男輕女,尊父忘母矣。
雖是稱謂,亦可窺見男性至上女性附庸的中國封建觀念何等根深蒂固。小至稱謂,大至婚姻,還有多少雌雄不平實質,深藏於貌似對稱的蟠龍華表柱下?
眾公當年高擎反封建大旗,魯迅先生更趨激進。揭示男女不平,呼籲婦女解放,對貞節牌坊深惡痛絕。大筆揮灑《我之節烈觀》,為天下年輕寡婦鳴冤,訴守寡苦、歎守寡難,駁守寡光榮論、斥守寡自願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反對以任何堂皇理由繩引少婦守寡至死。檄文一出,摧枯拉朽,貞節牌坊搖搖欲墜……
愚鈍自幼深受先生啟迪,願作迅翁門前桃李之桃李,誓與封建幽靈鏖戰複鏖戰。昨日繁弦急管,觀罷傳世之作《三娘教子》等等“寡婦專場”,長歎貞節牌坊並未全坍,文明新寡仍飾花環,夜雨綿綿,重讀檄文,秋燈閃閃,驀然發現:先生彌留之前。曾給年輕夫人留下一條至今尚未引起重視的遺囑:“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這一筆堪稱偉大的暗示,足見先生以身作則,不愧反封建前驅者稱號。然而,病榻垂危,畢竟隻是曲筆兩行,遠不及早年宣言黃鍾大呂,旗幟鮮明。因此,我進而發現魯迅研究者們不曾觸及,或不敢正視的一大矛盾現象——《我之節烈觀》作者的年輕夫人,守著《我之節烈觀》作者遺像,從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六八年,青絲變自發,少婦成老嫗,熬過漫長的三十二年孤獨生涯至死不渝。偉大的女性為早逝的偉丈夫奉獻一生,卻與偉丈夫生前啟迪世人的指向背道而馳!先生言教和夫人身教孰是孰非?愚鈍百思不得其解,迅翁泉下何以仲裁?
國父稍遜文豪一籌,遺囑似無片言安頓遺孺。國母喪偶時僅僅三十二歲芳華,辭世時,足足八十八歲高齡。蒼天:孀居綿延半個世紀,長達五十六年!
固然,發不同青心同熱,生同壯誌死同穴。山海誓,白首盟,伉儷情,戰友誼,繼亡夫未竟之事業,履妻子應盡之天職。膝下荒涼,普愛全國兒童;肩負重任。爭取寰球和平。高尚人格,燦爛功勳,國之瑰寶;民之慈母,中華兒女誰不引以自豪?我於千聲禮讚。萬分敬仰之餘,略感幾分悲愴者,乃是另有不平發現也——
神州隻見偉丈夫之未亡人從一而終,罕見未亡之偉丈夫始終從一。舞台亦無《十二鰥夫治國》之奇戲。設若夫妻雙方均為非凡人物,女傑先逝,偉男健在,風華正茂,能堅持海誓山盟半個世紀永不另擇女戰友燕爾新婚麼?即使偉男堅持,必有說客盈門,紅線成縷,曰“協助工作”,曰“照顧生活”,曰“大局需要”,曰“群眾期望”……總而言之,天經地義。敬請眾公屈指遍數,豈有治國安邦偉男於鰥居三五十年死不續弦之一例乎?
換言:設若偉男早夭,女傑孀居,也似國母喪偶時一般年輕,倘有再醮要求,那還了得,國將不國。必有說客盈門,壓力如磐,或橫眉厲聲禁止,或泣血頓首勸阻……統而言之,偉男續弦有理,女傑改嫁無恥。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海峽兩岸共誅之,炎黃子孫共討之!
至於絕妙好詞“我失驕楊君失柳”,更是男女不平佐證。失柳者撫孤一生、失楊者結婚幾度。若照董狐秉筆直書。不是“我失驕楊”。應是“驕楊失我”!蓋因“楊”於一九三零年被捕就義,“我”早於一九二八年另覓佳偶。爾後詳情,世人不知……物換星移,八十年代,忽然冒出一位夢想破鏡重圓,甘守活寡將近半個世紀的紅軍女傑賀子珍!偌大一座高級貞節牌坊,可歌可泣,可敬可悲。
偉人是人不是神,何況是在舊中國土壤上產生的偉人,怎能不受一點舊中國氣候影響?曆史局限,無損光輝形象,反封建前驅者尚且或多或少殘存封建遺習。遑論二億三千五百萬文盲半文盲生男育女偏愛這半邊天,不喜那半邊天乎?甚至一些斯文人家也樂於弄璋,厭於弄瓦哉。縱觀茫茫人海。男女不平乃父係社會通病,而吾國此病尤深。反封建大功告成否?女蝸子孫——卻一輩子加入不了婦聯的魏某於婦代會外贈言:姐姐妹妹,婆婆媽媽,辮花環反思牌坊,慶三八勿忘五四也!
毛病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