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仰引導行動:論《聖誕頌歌》的社會意義(1 / 2)

信仰引導行動:論《聖誕頌歌》的社會意義

專題外國文學

作者:李炎芳

《聖誕頌歌》是狄更斯所寫的最受人們關注和喜愛的短篇小說。主人公斯克魯奇非常富有,但極為吝嗇、自私的形象,在某一個聖誕節的平安夜,有三個聖誕精靈——“過去之靈”“現在之靈”“未來之靈”以夢境的形式來造訪他。在夢中,他就開始逐漸地反思審視自己的人生,最終明白金錢不會給自己帶來幸福,快樂是來源於幫助別人,是給予。從此,主人公人生觀和價值觀都發生了轉化。本文就作品的創作環境,這種信仰發生的社會以及為什麼一夢就能讓其覺醒進行討論,以觀照當下。

一、《聖誕頌歌》的社會影響

《聖誕頌歌》是狄更斯偶得之作。篇幅雖然不長,相比狄更斯那些切膚入骨的鴻篇巨製,小說塑造了一個經典人物,也賦予故事直白的寓意;勸人向善的主題,光明溫暖的結局,更適合聖誕節的家庭氣氛。但其影響不弱於作者的其他作品 ,因為其引發的巨大的變革在英國文學史上占據要位。一方麵,文學評論界一致認為,小說《聖誕頌歌》的發表是狄更斯創作生涯的重大轉折,作品中蘊涵的對現實社會的批判以及豐富的人道主義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學審美價值;另一方麵,社會學評論界更是認為,《聖誕頌歌》豐富了西方聖誕節的意義和內涵,是“現代聖誕節的文化濫觴與精神源頭”,更有現實和社會意義的是,小說所宣揚的樂善好施、積善成德的精神更是對現實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並成為西方世界甚至是全世界富人們的一種優良傳統。而筆者認為,其更重要的現實意義,是為金錢所有者指明了方向,由此資本家改變了金錢觀,認為自己隻是金錢的暫時保管者,而不是所有者,大量資本家熱心於慈善等公益事業,進而調和社會矛盾,對於維護資本主義的統治,加速資本主義社會的成熟,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由於這部小說立意深遠,故事新穎,又是聖誕題材,比長篇累牘更容易改編,特別是“Merry Christmas”太具有節日意義,於是狄更斯的這句短語成為聖誕節時必須有的熱情問候,讓孩子、大人都身感溫馨。所以,從默片誕生起,就被製片商青睞。曾經20餘次被搬上銀幕,成為被翻拍最多的小說之一。

文字是一種心靈的宣泄。作品應該是人品的最好體現。內心對人民大眾充滿熱愛,所思所想就會化作筆下的文字,自然流露。作為偶得之作,狄更斯應該沒想到小說中能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從中孕育宏大的主題,但小說卻影響巨大,這說明,作品包含的思想和主題,契合了當時的社會需求,更說明了作者的自身修養和所具有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博愛的倫理價值觀念,並將其投射到作品之中,從而成就其偉大之作。這對當時中國一些作家人品是不是有問題的爭議是一個最好的回應。魯迅之所以棄醫從文,其初衷就是想喚醒國人,作家的責任和義務也應該以解放思想、提升讀者素質、提振民族精神為己任,要激濁揚清。即使是為了賺取稿費,也應該宣傳正能量,而不是迎合一些人的低俗的閱讀取向,甚至是負向引導。所以,當代中國作家應該心懷人生,有堅定的普世精神,以更多的作品來反映社會現實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主人公信仰轉變及對行為的引導

基督教認為,人是有靈魂的,靈魂脫離肉體而存在,人死亡之後,靈魂將會升上天國或下地獄。此外,基督教也有因果輪回說、因果報應說等。《聖誕頌歌》正是運用這些教義來安排情節,例如故事開頭,瑪利鬼魂的出現即是靈魂和肉體分離;三個聖誕精靈讓斯克魯奇看到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即是上帝萬能說的一個表現,這促成了斯克魯奇的人性大轉變,一是主人公明白了什麼是快樂,但也看到了因果報應如果他一意孤行,將會在死後受到懲罰,因此,主人公在醒後立即按照神的旨意開展了一係列的救贖行動。作者將基督教教義運用其中,為故事情節提供了文化背景,使主人公的轉化順理成章。基督教為作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教義成為約束人們行為和思想的最有力的工具。其宣傳的天堂地獄、因果報應、努力奉獻、服務社會等思想在淨化人類心靈的同時,也成為西方社會不斷進步的動力。於是,狄更斯利用了基督教教義傳遞了他的人道主義觀點。

《聖誕頌歌》的主人公斯克魯奇的人性轉變是發生在聖誕夜。聖誕是基督教文化的核心,就是基督誕生之日。作者狄更斯始終將主人公斯克魯奇放置於傳統的宗教文化氛圍中。以“神話—原型”的觀點分析,作者是借用了這種宗教文化為主人公的轉變找到了文化依據,同時主人公的轉變新生發生在聖誕節這一西方文化傳統節日當中,緊緊圍繞聖誕夜三個小精靈對斯克魯奇的教化而展開,斯克魯奇在這一晚重新審視自己,審視金錢和人生,並重新建構了自己的金錢觀、價值觀,一夜之間發生了道德和人性的轉變。他的轉變與基督誕生是同一天,更說明這一宗教的偉大,宣傳了基督教,也說明基督教教義對人們的引領和教化作用。同時這部小說發揮的巨大的社會作用,即前文所說對金錢所有者的指領,使之在金錢觀上發生變化並投身於社會公益事業等,這種作用的發揮也正是借助於西方人普遍信奉的基督教,這樣使人們更容易接受小說所宣傳的觀點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