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江湖紛亂。先有黃巾邪教大行其道,後有西涼掌門胖子董卓擄帝遷都,火燒洛陽。盟主空缺致江湖各大門派爭鬥不斷,由此天下大亂。
數十年的相互攻伐,中原江湖不僅沒有出現新的天下共主,反而一分為三,曹魏踞北方,蜀漢踞西川,孫吳踞江東。我們的故事要從曹魏江湖開始。
青龍四年(236),北方江湖都城洛陽,司馬昭府邸。隨著一道嘹亮的哭聲,一個小小的粉嫩嬰孩降生了。大凡非常之人降世都有異香相隨,或是天生異象。但這些都沒有發生在這個孩子身上,要說唯一的異象隻是胳膊比較長。除此之外隻是一個普通的嬰孩。但他的一生注定不會平凡,因為他名炎,字安世,複姓司馬,司馬昭之子,司馬懿之孫,是溫縣司馬氏這個天下大派目前唯一的子嗣。
雖然溫縣司馬氏將楚漢時的趙將司馬卯認作先祖,並將其血統歸於三皇五帝之一的帝高陽之子重黎,以證明自身為千年流傳的大派。但就像縣城街邊的超市一樣,雖然打出百年老店的字號,不過自欺欺人罷了。實際上有據可查的司馬氏先祖隻有司馬懿的高祖司馬鈞。
但是也不要因此小看“司馬”這個姓氏。在東漢至魏晉整個時期,姓氏代表著整個家族的榮光。自從東漢清議盛行,士大夫以此品評人物,激濁揚清,產生了諸多大族世家,這些世家逐漸在江湖占有一席之地。
既然是江湖自然有統領整個江湖的第一門派,此時的第一門派為曹魏朝廷,將整個江湖結為聯盟以應對另兩個江湖的挑戰。江湖盟主自然是魏明帝曹叡,憑借著祖父魏武帝曹操橫掃八荒的武功與父親魏文帝曹丕的精巧手腕,曹叡牢牢的占據著江湖盟主的寶座,號令士林。
士林江湖中又存在著諸多門派,其中不乏名門大派。這些門派的產生大部分要歸結於東漢後期清議的風尚。所謂清議實際上就是士大夫對某個人物的評價。但不要小看這個評價,它會左右江湖輿論,影響各派聲望。其中眼光銳利,品評精準之人則被成為“天下名士”。他的評價往往為天下人認可,這與古龍書中百曉生品評天下武器的兵器譜作用頗為類似。也正是因為此,士大夫既在朝廷中擔任著職務,又有著自身的獨立性,時刻受到江湖排行榜的左右。所謂“士大夫非天子所命”。
而江湖中人自然要論劍比武,一較高下。比武的方式也多種多樣:軍事,政治,謀略,清談等等,這些都會在後文中多次出現。
而這些士大夫隨著時間流逝逐漸形成一個個門派也就是大族。這些門派一個個都有著雄厚的根基或者獨門武功。
其中有世代為官,擅長正統武學,儒學經典的經學世家,比如弘農楊氏。這是一個西漢時十人封爵。東漢時四世三公的古老門派。魏晉時供奉的先祖是東漢太尉楊震,鑽研獨門武功《尚書》,號稱“關西孔子”。另一個同樣四世三公的經學世家—汝南袁氏,在魏武帝橫掃八荒的過程中不服統治被一舉消滅,從此湮滅在曆史中。
有的不是世代官僚,但同樣憑借在士林江湖的巨大聲望衍變成名士世家,比如潁川陳氏。代表人物陳寔,官至太久長,僅僅是個微末小吏,但在江湖中是呼保義式的高人,憑借德行贏得天下士人的敬仰,可謂漢末最具聲望的名士。
有的則是在江湖中身居高位,從而開宗立派。比如另一個同出潁川的門派—潁川荀氏,代表人物是在曹操時身居高位的荀彧,其他類似門派諸如琅琊諸葛氏的諸葛亮,諸葛瑾;平原華氏的華歆。
有的則是紮根地方的金錢幫,就是有錢有地從而自立門派。此時最大的地方豪族就是江東孫氏,有錢有勢,不斷地招兵買馬,開辟另一江湖。
整個曹魏江湖中門派層出不窮,清河崔氏,涿郡盧氏,東海王氏等等。許多門派也無法完全按照上述幾類區分,有的既是地方豪族,又是傳承大派。而有的既是名士家族又是世代官僚。
江湖中人既要維護盟主權威,又要謀求門派利益,同時還要顧及江湖輿論。所以行事作風往往變化無常,前後矛盾。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司馬家族也是一傳承久遠的門派,號稱河內司馬氏。不過東漢時的司馬氏並非是名門大派,隻能算地方勢力。學的也並非是正統武功-經學儒術,而是行軍布陣的兵法。這也難怪,畢竟從司馬鈞開始就是靠著征討西羌建功封官。所以司馬氏是世代為將。
直到司馬鈞的孫子司馬儁,才開始出現變化,按史書描繪司馬儁是一個身高八尺,腰帶十圍,儀表魁梧的大漢,但是就是這麼一個五大三粗的將門子弟偏偏博學好古,整日拿著一本書卷,搞得鄉鄰認為他形象奇異,不同於一般人。這是自然,任誰看到一個麵目猙獰,身材魁梧的豪俠沒有打架鬥毆反而穿著儒服,滿嘴之乎者也,不感到奇異才怪。不過鄉親們反而認為這樣風流倜儻,很有風度,司馬儁逐漸獲得了許多鄉鄰的親附。隻能說古人的眼光很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