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葷八素說差點
最後一推
中高協推出差點評定係統以後,在業內順風而起也掀起了不小熱議,其中還包括了部分質疑,或者滿腹疑慮。
對於這個早已不算新鮮,千呼萬喚十數年,如今終於落錘內地的差點係統,不少球友直接麵對起來,似乎也突然變得有些招架不住。前不久被推向輿論製高點的“馬安林事件”就是明證,一些摸爬滾打多年,堪稱老江湖的球友們,對北京馬安林榮登差點排行榜榜首的差點(+6.9)提出了質疑,然而這場看似會硝煙彌漫的爭論,隻是伴隨著中高協差點係統的一紙公告,瞬間便煙消雲散。
我們權且不論誰是誰非,這個事件的爆發,也側麵暴露出對差點一知半解的球友為數不少。
這個在歐美主要高爾夫國家早已推而廣之的差點係統,從1995年中高協引進開始,盡管偶有動作,實際擱淺的狀態也是不爭事實。
差點係統的長時間缺失,也釀造出球友們的一段段悲慘經曆。因為沒有差點卡,眼睜睜看著世界名場,被拒之門外的遭遇已是屢見不鮮;被人誤解,冷眼相對的尷尬,讓球友們回想起來,更是心情發冷。我有個平時成績維持在九十多杆的朋友,一次去歐洲參加個業餘比賽,上報差點20,最終打了八十多杆,拿下淨杆獎項時,被周遭人冷豔相待的情景,至今讓這個朋友心有餘悸,坦言再有比賽時,一定使勁把差點往低了上報。
這個朋友的球品,我還是頗為了解。場下貧嘴犯渾是他,場上一本正經、耍酷扮冷也是他,對規則較起勁來絕不留情,虛報成績、偷奸耍滑倒也不至於。
中國球友對差點的痛楚也由來已久,慢慢累積起來,對彼此間差點的真實性也產生了高度戒備,成為場下討價還價的主要集中點。
關於中國人都有“三個差點”的說法也順勢而生。一些球友開始從內心界定、盤算僅僅屬於自己的三個不同差點:一是賭球時的差點,其次是對外聲張的差點,最後才輪到真實差點。
至於“三個差點”如何轉換,除了根據實際需要信手拈來,也要看“怎麼談”,“打得好不如談得好”雖說隻是一句戲言,卻也是目前球場上下最真實的寫照。
有人說,中國球友最善於把一些難以界定的困惑,或者難題化繁為簡,差點是這樣,No Touch的誕生也是如此,因為對高爾夫規則的爭論不休,No Touch一招全部解決。
這其中有無奈,也是對目前國內高爾夫現狀毋庸置疑的最佳表述。
國內許多媒體對Handicap(差點)的誕生及原因都做過詳盡介紹,歸根結底都是圍繞這個解決“公平”這個字眼。國外許多業餘賽事對於違規虛報差點的情況更是施以重刑,差點委員會對於虛報差點,或者提交差點計算成績時隱瞞了好的成績記錄,就會像DQ少計杆數的球手一樣,直接DQ高報差點的球手。
某個美國業餘差點賽事的介紹紀錄片中,其中一位業餘球手因為漏報了最近一場較好的成績記錄,從而導致差點偏高不真實,被組委會證實以後直接DQ,該球手淚流滿麵的樣子,如同一位站在法庭前懺悔的罪犯。
長達20年的擱淺局麵,到如今中高協開始拉開架勢,招兵買馬準備大力推廣差點評定係統。
一些球友提出質疑也是難免,這些人但凡俱往矣,回想到曾經的風風雨雨,包括造成球會、球友參與力度不夠的原因,總會咄咄逼人尥蹶子。
所有這些也正是眼下最急需麵對,回避不得的現實,甚至包括江湖上流傳已久,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也需要一副巧手,捋出一幅像樣針線活。
差點係統,不能就差那麼一點點。
餐桌對麵的酒友已經醉了,關於差點胡言亂語過後,也該回去蒙頭大睡,醒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