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倫紳士間諜不是007(1 / 1)

英倫紳士間諜不是007

專欄

乍看《王牌特工:特工學院》的英文名: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差點腦補成《王的男人之特務風雲》。電影硬橋硬馬,擺足了英倫架勢,要與邪惡世界再次爭鬥一番——海報上三大主演:科林·菲爾斯、薩繆爾·傑克遜和詹姆斯·凱恩,皆是當世獨當一麵的金牌戲骨,很難不讓人聯想一係列老人主打的大片,比如《敢死隊》。

但這部由曾操刀《海扁王》的導演馬修·沃恩執導的新片,著實令人耳目一新,太像傳統的007式特工電影了,尤其是營救老教授的特工初登場,架勢延伸與pose,無疑是007翻版。然而一瞬之間,神話破滅,這位特工甚至連血光都來不及崩現,就已慘死。當然在007電影裏,這就是下一個英雄誕生的開始。在《王牌特工》裏,這也順理成章成為了選拔下一任特工的開始。

從敘事結構來說,《王牌特工》並沒有太大突破,跟成群的好萊塢同類型電影來比,起承轉合都有跡可循,情節設置甚至較主流大片智商更低,如果將其視為007係列的衣缽傳人,無疑是會失望的。經曆特工訓練的艾格西,背負特工父親的死亡陰影與恩師叔叔哈特的期許,走上全世界所有孤膽英雄的必經之路——但他終究不是007,少了風流倜儻,亦非優雅始末,他的一整套特工本色,來自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傳承性。

這種傳承性在影片中最具體的體現,是哈特的一言一行,包括其為任務所做的一係列外貌協會功夫招式,可謂是《唐頓莊園》+《一代宗師》的精神合體。科林·菲爾斯完美演繹了一個純英式紳士間諜,但這位紳士間諜同樣有難以排解的心魔,這又恰恰構成了對既往英國特工銀幕形象的反向補充。在廣為傳頌的內地版刪減片段“教堂百人斬”中,我們看到這位曾憑借《國王的演講》奪得奧斯卡影帝的大叔如何歇斯底裏大發作——就連丹尼爾·克雷格的邦德也做不到如此瘋狂。影院版本刪減的不止是一段血腥或宗教敏感段落,更是決定影片整體定位的關鍵性段落,有了教堂之戰,後麵的一係列看似荒謬的場景才能獲得完善解釋。

將《王牌特工》的各種英式噱頭細數一遍,你會發現,在這一係列既沉穩又無稽的情節設定中,潛藏著許多對過往間諜電影的致敬與解構。更重要的是,影片將一個傳統的間諜類型敘事模型置於漫畫式戲謔心態中進行編製,最後的效果,反而是弱化了冒險過程的對峙張力,而重在角色的誇張與行為的煽動瞬間。哈特的教堂之戰,是少年艾格西成長過程的分水嶺,而這一段落本身,拍得極其像熱血漫畫,單就場麵調度本身,已經彰示了《王牌特工》的特立獨行。在又一個充滿反烏托邦式的反派設定中,妄圖控製世界的黑手必然是失敗的,而突破這窠臼,靠的亦不可能是劇情本身的反轉,而是問題解決的過程。煙花橋段與西裝腔調的莊諧並置,宣告了《王牌特工》是一個遊戲文本,而非金裝暗戰。

當年,《007之大破天幕危機》為全世界的特工電影迷貢獻了一個身心皆陷入絕境的凡人邦德,並將上司M給拍死了。《王牌特工》則反其道而行之,令艾格西愈戰愈勇,三大戲骨全都成了他的陪襯——這不是一場驚人的冒險,而是一代諜王的薪火相傳,哈特和艾格西如此,《王牌特工》之於諜片曆史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