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的態度解讀“中國夢”
高端訪談
作者:程冠軍
習近平同誌提出“中國夢”,對炎黃子孫是極大的鼓舞。“中國夢”的深刻內涵是什麼?應當怎樣科學地解讀“中國夢”?中國人應當怎樣實現“中國夢”? 帶著這些問題,本刊專訪了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
正確認識“中國夢”的本質內涵
領導文萃:近期以來,媒體對“中國夢”的解讀熱情高漲,發表了不少有見地的好文章,很多學者和領導幹部以及社會各界都在不同層麵,從不同角度,對“中國夢”進行了多元解讀,形成了同心共築“中國夢”的良好氛圍。但其中也有一些對“中國夢”認識上的分歧。您認為“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什麼?
石仲泉:我看到,近期對中國夢的解讀風風火火。這是一個好事情。“中國夢”既有國家之夢,也有個人之夢;既有長遠之夢,也有近期之夢;既有宏大抱負之夢,也有溫馨康樂之夢;既有專家學者的理論闡述,也有老百姓的通俗宣講等等。各人經曆、視野和文化底蘊不同,其解讀眾說紛紜,見仁見智,琳琅滿目。這說明“中國夢”有很大的包容量,能調動最廣泛的群眾參與,具有高度的凝聚力,釋放出了巨大的正能量。
首先,我們要厘清一個概念:“中國夢”是發展戰略,但不是理論形態。現在各個部門、各方麵媒體都在大力宣傳“中國夢”,這個積極性很好。但是要堅持科學的態度和嚴謹的文風。最近,有的文章在解讀“中國夢”的時候試圖把“中國夢”建構成像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一樣的理論體係。作為學術問題,當然可以自由研討,但這又不單純是學術問題,有極強的政治性和嚴肅性,因此應慎之又慎。宣傳的熱情要肯定、要保護,但宣傳一定要把飽滿的政治熱情同科學的求是精神結合起來。
我認為上述做法不妥的原因有三。第一,“中國夢”這個稱謂不是理論形態的稱謂。凡理論形態,都屬於理論概念層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比如,我們講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都是抽象概念的集合體。而“中國夢”這個稱謂,顯然不是這個層麵的抽象概念。它是一個對我們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奮鬥目標的形象表述。說“中國夢”不是理論形態的稱謂,並不是說新的中央領導沒有理論創新,也不是說不能構建新的理論。這是兩碼事,不要攪和。與時俱進,從實際情況出發,進行理論創新的建構,當然可以。我隻是說“中國夢”這個稱謂不適宜用於做創新理論形態的表述。說“中國夢”不是理論形態的稱謂,也不是說不需要加強對“中國夢”的宣傳。作為戰略思想,作為凝聚民族力量的奮鬥目標,當然可以而且應當加大宣傳力度,這無可非議。因此,也不要將這兩個問題混為一談。這裏絲毫沒有不讚成加強“中國夢”宣傳的意思。第二,構建新的理論形態,需要時間沉澱和實踐檢驗,是一段曆史經驗的總結,而不是理論概念的推演。就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說,作為指導思想的每個理論,都是那段曆史經驗的科學總結,都經曆了一段曆史過程。毛澤東思想,從初步形成到科學的概念稱謂提出,再到其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整整15年時間。鄧小平理論,從鄧小平成為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到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再到十五大提出“鄧小平理論”概念,正式明確為黨的指導思想,則經過了19年。“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江澤民任黨的總書記到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十六大將其提升為黨的指導思想,也有13年。科學發展觀,從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任職,到2003年提出這個科學稱謂,再到十八大明確為指導思想,也有10年。第三,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十八大換屆後上任才半年時間,“中國夢”這個戰略思想提出還不到半年,許多思想還沒有展開。既然理論是實踐經驗的總結,那麼新的理論就應當是新的實踐經驗的總結。實踐還在發展,對實踐經驗的總結還需要有一個過程。因此,這就需要有時間在解決實踐提出的新問題、新矛盾的過程中來總結經驗和積累認識。隻有到了一定時候,實踐經驗豐富了,理論認識成熟了,就會水到渠成,實至名歸。到那時,想不總結、不概括都不可能了。瓜熟蒂落,自然會進行從實踐上升為理論的新飛躍。如果現在硬要去拚湊理論體係,就不能不是將過去講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一些內容重新組裝攢在一起。這就很難有很多具有原創性的新內容。弄得不好,會變成炒理論概念、搭理論積木的文字遊戲。這無論從哪方麵說,都不是在釋放正能量。
明確“逐夢”戰略和路線圖
領導文萃:要正確認識中國夢,除了在思想上廓清迷霧之外,還要了解“逐夢”目標的形成。中國共產黨的90多年的曆史雖然是追逐“中國夢”的曆史,但提出“逐夢”的戰略目標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而真正製定“逐夢”的科學發展戰略又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請您介紹一下“逐夢”戰略和路線圖。
石仲泉:“逐夢”的科學發展戰略,首先由鄧小平提出,隨後由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黨中央來不斷推進和實施,並在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明確化。黨的十八大指出,我們黨擔負著團結帶領人民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任。這就是說,從現在起,已經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奮鬥了90多年的中國共產黨,還肩負著三大曆史重任。這三大曆史重任實際上以此前的發展戰略為基礎繪製了實現民族複興中國夢的路線圖。從宏觀而言,它可分解為四個大階段,這裏先看前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未來1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在1979年底用“小康”一詞形象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之後在1981年提出的。1984年3月,他將小康社會與國家的發展戰略連在一起,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概念。1987年3月以後,他多次指出:從1981年開始到20世紀末,花20年時間,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在這個基礎上花50年時間,再翻兩番,達到人均4000美元。那意味著到下個世紀中葉,可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黨的十三大將鄧小平的這個構想概括為“三步走”發展戰略。十四大進一步提出,在20世紀90年代實現達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發展目標;再經過20年努力,到建黨100周年時,在各方麵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完整的製度;到21世紀中葉新中國建國100周年,達到第三步發展目標,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我們國家在1997年提前3年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任務後,黨的十五大提出在21世紀前半葉的新“三步走”發展戰略,要求21世紀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再經過10年努力,到建黨100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快發展,各項製度更加完善;到本世紀中葉新中國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對鄧小平第三步發展戰略的具體化。黨的十六大宣布,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由溫飽到小康的曆史性跨越。十六大昭告全黨:在本世紀頭20年,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此後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報告還明確提出如何從“總體小康”提升為“全麵小康”的戰略部署和實現途徑。
由於經濟社會的持續、平穩、快速發展,黨的十七大到十八大,又提出由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十八大提出堅決確保2020年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各方麵要取得新的跨越發展。到2020年建黨100年之際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民族複興中國夢的第一個奮鬥目標就會實現。
第二階段: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就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鬥目標。改革開放30多年來,推進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構想大致經曆了兩個階段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奮鬥目標的求實和深化。
一是鄧小平對毛澤東時代發展戰略目標的調整。鄧小平自1979年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後,首先對1960年代的“兩步走”戰略步驟開始調整。他說:“我們開了個大口,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後來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到20世紀末“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最低目標”。隨後,他又對21世紀中葉的戰略目標進行調整,由原來提出的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改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從1987年3月始,他說:我們“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然後在下世紀用三十到五十年的時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就是我們的戰略目標,這就是我們的雄心壯誌”。戰略目標的重大變化,主要考慮到國家基礎弱、底子薄的實際狀況,也進一步認識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趕上世界發達國家的艱巨性和長期性,這是實事求是指導思想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