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花兒情懷(1 / 1)

花兒情懷

藝術春秋

作者:鄂福全

[摘要]花兒做為青海民間藝術中最為絢麗斑斕的品種之一廣泛流傳於漢、藏、土、回、撒拉、東鄉等民族中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也湧現出了像馬全一樣的青年花兒演唱家活躍在城鄉的文化舞台,極大的豐富了花兒的形式和曲令並推動了花兒在全國的宣傳和提高。打開了花兒地域廣闊、種類繁多、內涵深邃的新局麵,打造了花兒品牌的時機日趨成熟。

[關鍵詞]馬全花兒演唱技巧曲令

連綿青山,一江春水,是她用心描繪的一副美景;金黃的花海,耀眼的雪山,更是她平靜中透出的神秘風采。她就是位於青藏高原中的大美青海。

青海雖小,卻聞名遐邇。21世紀初,中美科學家在青海湖畔的江西溝發現一處人類活動遺跡,地層層位關係明確,不僅出土有石器,還發現了火塘等古人類活動遺跡,碳14測年表明遺跡炭屑產生時間為距今14700多年,這也證明早在1萬多年前,青海就有人類居住,悠久的曆史文化造就了青海人民淳樸善良的性格,也孕育出多種民間藝術,特別是青海的民歌“花兒”,這種音韻獨特、頗具魅力的民間音樂品種深受省內各族人民的喜歡。最早記錄“花兒”的文獻是明代萬曆年間的詩人高洪在其《古都行吟》寫到“青柳垂係爽野塘,農夫村女鋤田忙。青鞭一揮芳往去,漫聞花兒斷緒長”。從這樣的詩句中不難判斷,花兒產生的大致時間。走在青海的田間山野,都會聽到“花兒”這種具有近乎600年的山歌的高亢婉轉聲音,用“走馬聽花兒”來形容這種民間藝術形式在青海地區的繁榮,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已故“花兒王”朱仲祿先生。為“花兒”奉獻了畢生的經理,他悉心演唱、傳播、創作近60年,使“花兒”從深山走出,為更多人所熟知和喜愛。除在“花兒”演唱的建樹,朱仲祿先生還建立了較為詳細的“花兒”教學體係,培養出一批出色的“花兒”唱家。為這種優秀的民間歌唱藝術的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近二十年來,青海省內湧現出許多優秀的“花兒”唱家,一些甚至走出青海,被全國觀眾所喜愛,如蘇平、馬俊等。而作為八零後的年輕“花兒”歌手馬全,以其對“花兒”獨特的詮釋,成為新生代“花兒”唱家的代表。

馬全出生於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之家,3歲就能哼出完整的“花兒”曲目,13歲開始與“花兒”結緣,隻要聽到好聽的“花兒”曲目,都要想盡辦法學好。在與筆者的交談中,馬全說道:“我永遠不會忘記師傅教會我的第一首“花兒”,我更不會忘記與父親坐在炕頭唱“花兒”的情景,我的家庭非常民主開放,我自十五歲時開始外出打工,做過洗碗工,當過麵匠,幹過廚師,還在歌舞廳跑過場,而正是這些豐富的生活閱曆造就了我對“花兒”演唱的獨特理解,我取得的一點成績或許也得益於此。”作為一名當代“花兒”藝術的護花使者,馬全對這門民間歌唱藝術的傳承、開發、保護有他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在繼承原有演唱方式的基礎上,在音色、換氣、咬字等方麵不斷進行探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花兒”演唱特點。在唱腔上,馬全運用極具天賦的嗓音將“花兒”的高腔表現的淋漓盡致,咬字清晰,保留了“花兒”原汁原味的地方地點;在傳承與發展上,他敢於創新,對一些群眾熟知的曲令做了獨特的處理。因其豐富的演出經驗和好的舞台形象,馬全並先後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別榮獲“青海花兒電視大賽”金唱家獎和“第十四屆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原生態唱法優秀獎,為當代青海“花兒”贏得了新的聲譽。

“花兒”有159個曲令,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韻味與特色。馬全在長期的演唱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方法和豐富的潤腔技巧。在演唱《肝花兒拔掉心留下》、《尕模樣骨頭裏滲下》、《馬五阿哥好心腸》、《心疼著離不開你了》、《抓住尕手兒問幾遍》、《雪白的鴿子》、《尕妹是牡丹院子裏開》、《搬船調》中把倚音、滑音、顫音、哭音、嗖音等原生態“花兒”演唱技巧和科學的聲樂發生方法完美結合,將真聲唱法、假聲唱法、真假聲結合唱法自由轉換。賦予了花兒新的活力。世界上有大部分民族都創造了自己的音樂藝術形式,這些音樂中都包含著或多或少的悲苦元素,“花兒”,也不例外。

馬全便以其獨特的生活經曆詮釋了這種悲苦,但又在其中賦予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從其讓人落淚的演唱中,聽到生活的真諦,聽到生命的活力,這或許就是馬全的“花兒”世界帶給人們的精神衝擊吧。

責任編輯:劉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