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二章 還看得過去(1 / 2)

買完書回到宿舍,傅沅熙聯係了在深圳某區從事經濟工作的高中同學傅濟。傅濟本科畢業於深圳大學經濟學專業,後來讀了中山大學的政治經濟學碩士研究生,去年碩士畢業後又考上了深圳的公務員。他們二人是同族本家,每年回家都要去各自家裏拜年,還同進宗祠祭拜,聯係也甚密。

傅沅熙向傅濟請教了深圳當年進行產業遷移的詳細情況後,又到圖書館找了相關資料,獨自梳理了一遍當年深圳建立高新產業園區的具體措施,又查閱了很多深圳和香城的經濟發展資料。做了一天半的史料準備工作,聯係到中國共產黨近年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相關理論,還有自己幾年來工作時遇到的案例,傅沅熙心裏已有了論文撰寫的大概思路了。終於,一篇一萬多字的論文——《迷局與突破:論香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完成了。

傅沅熙發現,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甚至大至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似乎都是走在一條試錯的路上。人們總是期望自己能少犯錯,少走彎路,卻沒有想過,正是在不斷的試錯路上,才能在未知的走向成功抑或失敗的過程中,始終帶著一顆不知疲倦的探索之心,對未來充滿希望。香城,這樣一座年輕的城市,現在就走在這樣一條試錯的路上,走著走著,這條路口走不下去了,便須要換一個路口,並要繼續大刀闊斧地往前走。他又想到自己的人生之路,當年選擇了中文專業,卻陰差陽錯地從事了經濟工作,盡管自己也說不清到底是喜歡幹哪一行,但他清楚的是,對當下所做的事,自己還是能懷著一種熱情投入的。盡管對單位複雜的人際關係,論資排輩的現象和爾虞我詐的環境,他是極不滿意的,甚至一度認為自己的選擇錯誤,然而,他仍能堅持做好自己當下認為應該去做的。

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小說《在路上》裏有句話,他時常能夠記起,“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帶著最初的激情,懷著最初的夢想,感受著最初的體驗,我們,上路吧。”傅沅熙有時會想,其實,他應該感謝當年的自己,感謝自己選擇了這個專業,因為,文學是賦予他如此激情和美好品質的源動力。文學,使他變得不至於庸俗不堪。

看著辦公室裏掛著的那幅小型的摹仿油畫,傅沅熙想:為什麼有些人的人生絢麗多彩,濃烈過梵高的油畫,讓人激動不已;而有些人的人生,則如一張黑白照片,單調、陳舊,毫無溫度?這區別,其實就在於敢不敢試錯。害怕犯錯,不敢嚐試,將自己囚禁在“安全地帶”,這種完全可預見的、平淡無奇的人生無非是對他人人生的複製——正如網絡上流行的那句“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原創,可悲的是,很多人活著活著就成了盜版。”相反,敢於試錯,才能對不可預見的未來充滿希冀,才能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至少於他人而言,自己的人生是無法複製的獨一無二。所以,以試錯的方式來確定人生,也不見得就是一件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