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燕在宋紹禮的家裏,遇到了想見的人,這讓她又驚又喜。
齊樹銘聽到宋紹禮和歐陽然對李喜燕讚不絕口,對她也很好奇。
李喜燕說道:“齊總,報紙說,您是來開座談會的,是嗎?”
“是,”齊樹銘點頭,心想這小姑娘還挺關注新聞。
“但那是報紙說,但我想,除此之外,您還有別的想法。”李喜燕篤定的說道。
齊樹銘饒有興趣的看著她,微微點頭,“不錯,既然來了,總不能白來,青城雖然是比較發達的城市,但這裏也不錯,海濱小城,現在雖然小,但靠近碼頭,將來的發展前景不可限量。”
李喜燕暗自讚歎,齊樹銘的眼花果然好,她是活過一世的人,自然知道這裏將來錯不了,但是齊樹銘這會兒可是什麼也不知道啊,也能一語道破,這就是商人的敏銳和直覺了。
“沒錯,齊總說得對,所以,在這裏建工業園區,以碼頭為依托,將來利用港口,把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甚至是國外,也是有可能的。”李喜燕聲音平靜的說道。
齊樹銘送到唇邊的茶杯突然停住,手指微微一顫,差一點灑出來,他震驚的抬頭,看著麵前的小姑娘,盯了半晌沒有說話。
如果不是親耳聽到,他是不會相信這話竟然是從李喜燕的嘴裏說出來的,這是他心裏的一個想法,還隻是一個雛形,而且,廠裏的那些股東,有近一半的人並不同意。
青城雖然離這裏並不算太遠,但總歸不是一個省份,各種手續辦起來會特別的麻煩,但恰恰是這樣,他倒覺得應該趁早進行,因為現在正是企業受國家重視的時期,各種政策也寬鬆,如果他們提出方案,政府也會提供最大的便利和幫助。
一旦大量的國營體製進行了改革,遍地開了花,他們這方麵的優勢就會少一些,那時候等著政府照顧的企業那麼多,他們相對成熟,又怎麼會把最大的幫助給他們?
海濱城市的發展空間大,港口四通八達,哪裏都能去,這也是他看中這裏的原因。
宋紹禮和歐陽然也沒有想到,李喜燕會拋出這麼大一個題,原本隻是以為她想著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找份工作什麼的,劉樹銘和外商打交道的機會可比那個廠子多得多。
夫婦倆互相看了一眼,都表示不知,但都透著讚賞。
齊樹銘收回思緒,鎮定的喝了一口茶,說道:“小姑娘,你要想得倒是長遠,對這裏的發展也有信心嘛。”
“齊總,這幾年大刀闊斧的改革,足以讓像您這樣的企業家看到國家的決心,也提供給你們別人所沒有的幫助和政策,貸款、土地這些東西都會陸續開放,您之前為了融資遠赴國外,為了引進設備而向人苦苦解釋的日子不會再來了。”
李喜燕語速緩慢,字字有力,她相信,自己能說得動齊樹銘,也能說到他的心坎裏。
除了對形勢的發展了然於胸之外,還要多歸功於李喜燕之前在家做家庭主婦的時候最愛看書的習慣,她最愛看的就是人物傳記,這其中就包括齊樹銘。
那是齊樹銘多年以後,寫的一本自傳,裏麵就提到了當初去國外的時候多麼艱難,引進設備的時候還被人家各種考察,說什麼不能什麼人買設備都供應,萬一生產條件不達標,生產出來的是次品,會影響他們設備的聲譽。
諸如此類的刁難,簡直數不勝數,曾經讓他無限感慨,還是自己國家的工業不夠發達,技術不夠先進,才讓人家這樣瞧不起。
齊樹銘聽到這些,更加詫異,關於那些事兒他從來沒對任何人提起過,除了當初跟著他去的領導班子,僅有的幾個心腹之外,別人是不可能知道的。
他沉聲問道:“這些,你是怎麼知道的?”
李喜燕當然不能說真實的原因,她笑笑說道:“齊總的心願不就是振興國家工業嗎?這條路很難走,特別是在初期,各種被人瞧不起,就和……當家過日子是一樣的,自家窮,就難免會被富有的家庭小視,更何況還要到人家去借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