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展現著文學的力量
卷首語
作者:田永元
時下,常常聽到人們感歎:當今人們的生活中最缺乏的似乎是信仰,由於信仰的缺乏才出現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和現象。
其實,當我們置身於社會的洪流之中不難發現,不是我們的社會沒有信仰,而是我們有些人卻不願意有信仰,甚至明明有信仰卻硬是要拋棄固有的信仰。而最終受到處罰的,還是我們缺少信仰的自己。當代人最大的信仰是什麼,是在這個世界上應該具有的責任和奉獻精神,是和諧社會中我們每個人的積極作用。如今處在一個偉大社會的轉型時期,每個人都要經受著種種的思想的衝擊和精神的“拷問”,這是無法回避的一個事實,我們必須認真地對待。
由此,我們想到一個作家的職責,在這個偉人社會變革中, 你不可能緘默,也不可能回避。你的作品,必然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傾向和態度,而處於這個漩渦中的我們,自然不會甘於寂寞,積極地用我們手中的筆為這個社會寫下一點什麼,自然就是我們最積極的反饋 ,也是內心世界的最真實描繪,更是一個作家信仰的最直接表現。
這一期我們發表的著名作家謝友鄞的小說兩題,就在信仰上進行了有益的探討。這位擅長寫遼西風情,寫蒙漢人聚集的作家,今天的目光似乎更加犀利了,他筆下的人物更有了令人歎為觀止的深刻性。尤其那篇《誰是對手》,將人物的心態描繪得淋漓盡致,盡管謝友鄞在人物方麵還比較傳統,但卻是名符其實的高手。誰是對手?有了一個人生上的堅定信仰,再強大的對手也會退下陣來的。而青年作家胡樹彬的小說《遙遠的工地》,另一位作家薛有津的小說《女人是條魚》都是寫小人物的,都注重了人物的性格刻畫,在對當今社會男女心態變化的掌握上似乎也更貼近於生活,因此,看過後很能引起心靈的共鳴。黃麗榮是近年來湧現出來的很突出的鐵路女作家,在《最後一個小腳女人》這篇小說中,她試圖從封建風俗中提示現代人與封建文明的衝突,讓人們看到了不同時代文化底色的在人們心靈留下的痕跡,讀來令人不能不掩卷思索。
值得一提的是這期梁成穀的散文《唐詩宋詞裏的耒水河》。這幾年寫文化的大散文似乎寫的太多太濫,但是,能從星漢燦爛的古文化中,真正“淘出”精品來,還是極其不易的,也是應該受到重視的。梁穀成在這方麵做了有益嚐試,相信熱心的讀者能夠從作家的文章裏感受到這份“苦心”。李皓是近幾年講壇上顯露出幾分豪氣的詩人,他的詩承繼著傳統的精華,同時又廣泛汲取著現代詩的表達方式,盡量去觸及心靈深處的東西, 讀來令人有一種蕩氣回腸的感受。而海燕的詩歌則充滿了女性的纖細和奔放,展示著心靈世界的博大和情深,很是耐人咀嚼。
總之,隨著時間的推移,季節的變幻,刊物一本本編下來,總是給人一種不斷地鞭策和激勵的力量,這應該歸功於這個時代對我們的厚愛吧?說到底,這個時代給予我們最大的厚愛,是給了我們真誠的信仰;因為有了信仰,我們才能有滋有味地生活,才能更深刻地感受這個時代的諸多優越和幸福!
信仰的力量無堅而不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