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再不冒險就老了
電影
作者:司馬皓
“哪個觀眾會喜歡去看一個作家的生平呢!”許鞍華感慨說。
許鞍華的感慨或許不無道理。《黃金時代》首映禮的群訪中不斷出現諸如“和馮紹峰拍床戲是否需要跟老公報備”的八卦問題,主演們的回答當然是又客氣又官方,客氣到現場氣氛一度極其尷尬。而這種尷尬的出現恰恰卻又是意料之中的。
雖然《黃金時代》擁有以湯唯、馮紹峰、王誌文為代表的全明星陣容,但其本質依舊是一部文藝片。而故事的主角蕭紅,對於如今的主流觀影群體而言並不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黃金時代》裏大多數人唯一認識的角色恐怕是魯迅,唯二恐怕是魯迅的夫人許廣平。至於蕭紅,大約在《黃金時代》之前,真正知道蕭紅的人應該並不多。對於蕭紅其人其文,更談不上有什麼深刻認識。即使幾輪宣傳下來,“想怎樣就怎樣”的口號讓蕭紅與大時代一起披上了衝破束縛、追求自由的文藝外衣,大眾看到的、關注的,或許隻是蕭紅顛沛流離一生中混亂的愛情故事,或者說,混亂的男女關係。
魯迅曾說,娜拉走後隻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蕭紅也是一個出走的娜拉。她既沒有墮落,也沒有回去,英年早逝。有些人從蕭紅身上看到的是女性無法掙脫時代的束縛。許鞍華並沒有單純從女性角度去看待蕭紅的一生。她在上世紀70年代讀到了蕭紅的作品,當時並不覺得蕭紅的作品很好,對蕭紅這個人也並不那麼喜歡。二十幾年過去後,許安華逐漸對蕭紅有了興趣,再讀她的作品也覺得非常棒。“任何人如果因為各種各樣的不幸,一直掙紮到最後,其實都差不多。”許鞍華說。
安東尼·德·梅勒說,在很大程度上,現實不是它的本來麵目,而是在我們心目中它的模樣。我們先得出結論,然後再去找某個理由。似乎人物傳記尤其符合這一說法。人們習慣去接受一個穩妥的答案,不喜歡麵對不確定性。直到現在,曆史上的蕭紅印象依然模糊不清。許鞍華試著從不同人的視點說出他們對蕭紅這個人物的看法,“就像時間在改變著我們一樣,我們很難去正視曆史本來的麵貌,我們對於事物的看法也在不停地改變著。現實中存在的都是這樣子的。”許鞍華的這番話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對電影獨白手法的解讀。許鞍華和李檣試圖展現的不是一個被定義的蕭紅。正如蕭紅說過的一段話:我們每個人都是隱姓埋名的人,並沒有人能知道我們的真相,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我們自己的真相。
編劇李檣在創作《黃金時代》的劇本時以蕭紅的文章為主體,大量引用蕭紅的作品中出現的細節,也引用了與蕭紅有過交往的同時代作家們對於蕭紅的記述。如果單純把《黃金時代》看做是蕭紅的人物傳記,又從未了解過蕭紅的話,看過電影之後恐怕依舊會覺得蕭紅這個人物麵目模糊。“你不要刻意去找這部電影的主線,找不到的。《黃金時代》這部電影跟一般電影不同的是,它是由多條線索貫穿著,但每條線索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沒有一場戲是起承轉合的。”許鞍華解釋道。
拋開故事本身不講,電影將近三個小時的時長也是票房的“阻礙”。初剪的長度是3小時40分鍾,最後保留了3個小時的長度,許鞍華用每剪一刀都“肉疼”來形容刪減時的心情。“電影超過兩個小時,一般觀眾可能都忍受不了。”許鞍華說。作為導演,她對於片長的劣勢有著清醒的認識,但時長不足難以容納電影的內容。“當你靜下心來慢慢品味,走進蕭紅這個人物的內心,跟隨著那個年代的作家們的步伐,你會在緩慢的時光中感覺到生活的詩意和殘酷。”許鞍華說。三個小時的電影講述的不隻是蕭紅,更像是一部民國文人誌。魯迅、許廣平、丁玲、聶紺弩、端木蕻良、胡風等作家悉數登場,許鞍華用鏡頭回望了那個黃金年代本身。
把蕭紅的故事搬上熒幕,無疑是需要勇氣的。一直以來許鞍華拍攝幾乎都是小成本影片。許鞍華用《桃姐》證明了她依靠文藝片來衝刺商業市場的潛力,《黃金時代》的票房自然備受期待。7000萬元的投資在商業片中不算什麼,但作為一部文藝片已經是“大製作”。許鞍華2004年就想拍蕭紅,寫劇本、找讚助、籌備、拍攝,前前後後曆經10年。“再不拍,我就來不及了。這注定是一場冒險。”許鞍華說。
許鞍華一直低調,她習慣隱匿於作品背後,大多數時候她看上去就是一位溫厚的長者。
這一次,許鞍華屢屢站到台前,跟不同的人解釋她為什麼要拍這部文人電影,電影又為何使用獨白結構。有趣的是,許鞍華卻算不上是“配合宣傳的導演”。發布會、群訪、對談,主持人有意拋給她煽情的話梗,她幾乎都是接不上的,有點小孩子不諳世事的天真質樸。許鞍華沒有按照大眾的想象去煽情或者塑造苦大仇深的樣子。如果非要描述她的狀態,大概隻有兩個詞:認真,坦白。提問的是媒體又或是普通觀眾,她都是一樣態度,聽得很仔細。回答的時候也認真,就算是已經被問了很多遍的問題,她也不煩,照樣慢慢地把想法講給你聽。有人評價說,許鞍華像一個小女孩。她不疾不徐地拍自己想拍的電影,至於票房,她的回答平實又直白:“票房我不懂,能拍這部電影已經很開心了。觀眾可以選擇喜歡,也可以選擇不喜歡,一切都是自由的。”
Q=《影視圈》雜誌
A=許鞍華
Q:一般人會覺得用全明星是基於商業上的考量,在您看來用那麼多觀眾所熟悉的明星去演曆史上的作家,必要性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