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之後,不言而喻,在日本侵占了我國的大片領土之後,中日之間是必有一戰的。但是戰爭究竟何時爆發、以何種麵目爆發,卻是幾乎所有人都難以預料的。

不過,時人對此還是有所預測。比如1930年前後,日本公使、鴿派外交官佐分利在北平會見時任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徐永昌,協調以和平手段解決中日間的諸多懸案。起初,雙方的溝通非常愉快,可是後來眼見佐分利回國述職時被狂熱的少壯派軍人暗殺,以及隨後日本的一係列侵略行徑,徐永昌於是強烈地預感到:中日間的懸案,和平手段已經行不通,不出十年必然以戰爭來解決!

林繼庸也有類似的強烈預感,他在1936年從海外回國後任資源委員會委員兼工業聯絡組組長,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動員上海的資本家將工廠遷往內地。不過這個工作並不好做,林繼庸在動員過程中碰了許多的釘子。其中一位大企業家就曾不屑地對林說道:“林先生,不要太興奮啊!記得‘一·二八’大戰那時,我們的工廠總共停工還不足十天呢!”

這些資本家誠然是目光短淺、心懷僥幸,林繼庸為此批評道:“不到黃河不死心,火山一日不爆發,他們也樂得在火山口上嬉遊一日。”(《民國經濟》)可是需要我們理解的是,很多人具有這種貪圖苟安、得過且過的心理,並非純粹出自他們的幼稚,也在於當時的形勢確實還沒有嚴峻到令這些資本家在上海惴惴不安、無處安身的地步。

甚至於到了1937年8月初,華北戰火已經點燃,上海危機四伏之時,很多人依舊對於戰爭毫無知覺。當時,陳納德(後來的“飛虎將軍”)受命前往上海各民航公司招募機師,對方都覺得陳納德此舉非常可笑,其中中國國家航空公司的負責人表示道:如果戰爭爆發,可以同意機師被招募去做飛行員,可是,“當然不會有戰爭的啦”。

其實,商業界如此,政界、軍界也無不如此。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是國民政府軍的示範部隊,裝備最好的幾支隊伍之一,他們的總隊長桂永清對於時局的看法就非常具有代表性。1937年8月上海衝突已經爆發時,桂永清剛從德國出差回來,本來教導總隊並沒有接到命令前往淞滬戰場,可是桂永清卻積極要求前往上海參戰。

副隊長周振強表示反對說:抗戰來日方長,教導總隊雖參加過“一·二八”淞滬抗戰,可是目前由於迅速擴充,已達四萬人,老兵都成了幹部,大部分都是新兵,沒有經過訓練,戰鬥力很差,不如嚴加訓練三個月再參戰;而且現在參戰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不如到時打場有把握的漂亮仗。

可是桂永清卻派人給周振強傳話道:“我們校長在上海組織投入了這樣大的兵力,其目的是贏得在政治上同日本講和的條件,上海的戰局,將同‘一·二八’一樣,結果會同日本講和的。如果教導總隊現在不到上海參戰,將來就沒有機會了。而且如果去晚了的話,功勞也都被別人搶走了。”(轉引自《蔣介石麾下十三太保》)結果周振強輕易就被說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