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東晉皇朝序(1 / 1)

西晉末年兵荒馬亂,戰火紛飛,北方一片蕭條,少數民族不停入侵,西晉皇朝搖搖欲墜。公元317年,晉朝宗室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睿長途跋涉,萬裏奔襲,終於在有錢的小夥伴的幫助下,在建康(南京)稱帝,創立東晉皇朝,史稱晉元帝。東晉占據中國南方的大片肥沃領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陸續南遷,形成中國北方士大夫家族和南方土著大族的快速融合。當時皇帝司馬睿為緩和階級矛盾,任命琅琊王導為宰相,並親切的稱呼王導為“仲父”,當時王導推行無為而治,提出獨特的“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的治國方針。短時間內東晉民生工程慢慢恢複,王導一時風頭無二,琅琊王家一邊獨大,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宰相的堂兄王敦,管理著長江中下遊的所有的兵馬,被封做震東大將軍,為司馬睿打了不少硬戰和苦戰。當時的司馬睿由於但由於過度依賴王導的建議和管理和震東大將軍的軍隊,導致司馬睿晚年皇權嚴重旁落,民間有傳言:“王與馬,共天下。”那王敦依然還不滿足,竟然敢造反兩次,想把皇帝拉下馬來,司馬睿當皇帝六年後竟被活活的氣死了。

公元322年,太子司馬紹繼位(字道畿),司馬紹被稱為晉明帝,改年號為太寧。晉明帝可是大有才名。從小聰明伶俐,很小的時候就和父親晉元帝爭辯《世說新語》裏著名橋段是太陽近還是長安近,這是個哲學命題,為此才名大震。傳說利用東宮衛士一夜巧建太子西池,簡直是牛氣衝天,繼位後大赦天下,為了分化王導和王敦的兄弟情,重新任命王導為宰相,同時自己微服出訪親自去刺探王敦軍營的敵情,掌握第一手情報,好在萬惡的王敦自己因病掛了,但是晉明帝還是不解氣,硬是將王敦從棺材裏刨出,繼續宰首示眾。王敦一死,威脅司馬家皇位的內患不存在了,但司馬家祖傳的基因就是大部分男丁命不長,本來這個司馬紹雄才偉略,應該是另一個漢武大帝,可惜隻在皇帝位三年就駕鶴西去。一共隻活了27歲。

接下來是晉明帝的長子司馬衍繼位,繼位時才5歲,字世根,母明穆皇後庾文君是當時名門之女,賢良淑惠,姿容極美。司馬衍東晉第三位皇帝,公元325年—342年在位。晉成帝於325年即位,因其年幼故由母親庾太後垂簾輔政;庾太後死後由王導與庾亮輔政。司馬衍在位期間,任用外戚庾亮執政,試圖排斥王導勢力,振作東晉王室。但庾亮疑忌大臣,任意殺罰重要官員,引起東晉皇室統治集團內部衝突。327年,曆陽鎮將蘇峻、壽春鎮將祖約以殺庾亮為名,起兵叛亂,攻入建康。並淩辱當時的美貌依舊的庾太後,太後金枝玉葉直接抑鬱死了。太囂張的庾亮後被陶侃、溫嶠起兵平定,王導再次出山執政,東晉王朝又一次轉危為安。晉成帝在位期間曾經命令庾亮北伐,但是敗於北邊的石虎。司馬衍在22歲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下詔傳位給司馬嶽,自己的同一父母的親胞弟,琅琊王司馬嶽。

晉康帝司馬嶽康皇帝諱嶽,字世同,年號建元。鹹和元年被封為吳王,鹹和二年徙封琅邪王;鹹和九年拜散騎常侍,加驃騎將軍,鹹康五年遷侍中、司徒。鹹和八年六月庚寅,成帝久病不愈,傳詔以琅邪王為嗣。癸巳,成帝崩。甲午,司馬嶽即位皇帝之位,大赦天下。頒布詔示:“文武官員及二千石官長,堅守崗位不得奔赴慶賀。己亥年,封成帝之子丕為琅邪王,奕為東海王。當時晉康帝發現處處受治於人,重用外戚庾冰、何充。當年秋天七月丙辰日,葬成皇帝於興平陵。帝親奉奠於西階,既發引,徒行至閶闔門,素車白綾,一直護送到葬陵所。己未,以中書令何充為驃騎將軍。八月辛醜,彭城王紘薨。以江州刺史王允之為衛將軍。九月,詔琅邪國及府史進位各有差。冬十月甲午,衛將軍王允之卒。十二月,增文武位二等。壬子,立皇後褚氏。皇後褚蒜子,此時女主正式登台,垂簾聽證三位皇帝,輔助六位皇帝,還廢了一個皇帝。褚蒜子政治手腕寬宏清明,伴隨一路的淒美愛情故事,後宮陰謀鬥爭,及前台超清的政治手段一路過關斬將,開啟東晉最牛叉的外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