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男閨密,眼下正處於步入婚姻殿堂前大張旗鼓的準備階段,私下裏惶惶然和我討論這件事是何等地勞民傷財,此生也不想經曆第二次。眼下,他和他的準新娘正處在一種甜蜜的焦灼中,既希望那一天快快到來,又懼怕過程的繁瑣煎熬會把人耗盡。雙方家庭都屬於地方上的大戶人家,長輩們鄭重其事,於是排場和禮儀都要做足,一樣樣小心核對。據悉,光交換禮金加起來就要幾百萬,連未來嬰兒的房產都已經置好。
這種婚還真不是大部分人能結得起的。
另一對朋友伉儷就對我所描述的這般如此錯亂感到頗為不解,他們去年巴掌一拍就去領的證,到現在也沒請我和其他好友吃過飯,每天隻顧著顛顛地往祖國各偏遠景區跑,還在幾個月前先後把工作都辭了。
我問他們,不考慮生活嗎?
答曰:“我們還有些收藏可以賣,錢花完了再去找事兒做唄。”
而這豁達無畏背後的隱含條件是,兩人都來自藝術家家庭,雙方父母甚至早早就同意他們加入丁克一族——你倆愛怎麼著就怎麼著,才沒興趣管你們呢!
1982年《印度應用心理學期刊》刊登了一篇有趣的論文,兩位學者Usha Gupta和 Pushpa Singh利用魯賓量表測試,比較了齋浦爾地區選來的25對自由戀愛型夫婦和25對家庭包辦型夫婦的情感關係發展軌跡。通過長達10年的觀察和數據搜集,他們得出的結論居然很符合傳統社會對於這兩種婚姻形態的看法,前者是先熱後涼,後者是先涼後熱。數據顯示,一般結婚5年之後這種效應就很明顯。
這裏簡單解釋一下,魯賓量表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Zick Rubin在上個世紀70年代開創的用作“為愛情定量”的心理學量表。Rubin對愛的定義是: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某種特殊的想法與態度,作為各種人際關係中最深層次的情感維係,它包含審美、激情、生理激起與共同生活的願望等許多因素。而這張量表的作用就是綜合評定各個方麵的得分,得到一個可以用來評定雙方感情質量的依據。
學界認為,印度學者們的工作為“門當戶對”說找到了很對路的支持。盡管我們身處張揚自由戀愛的年代,但今日之人類社會,不同於父係氏族社會出現之前那個美好的母係氏族社會——那時候沒有階層等級,沒有父權,沒有分配不公,女孩子可以無所顧忌地隨便睡,愛誰就誰。要看到,“婚姻”這種結構形態之所以出現,便在於兩性關係發展中形成了利益需求方和供給方。在早期,身體條件處於弱勢的女性逐漸失去對社會事務的主導之後,就開始被作為一種資源,用作交換領地、牛羊、糧草、金銀……延續至今,即便她們重新殺回了經濟領域的競爭,也仍然無力在短期內實現逆襲,徹底改變“婚姻”的本來麵目。
“婚姻”和“在一起”從來是兩回事,前者一定涉及當事人背後的龐雜關係,她能不能養更多更好的孩子,他能不能給孩子足夠好的成長條件,而後者說的是男歡女愛和生活上的照應而已。
人類的社會傳統中,從來就主張婚姻要門當戶對。這一點經過數千年實踐檢驗,被證實是最有效的擇偶前提條件。根據一些數學模型,世界上適合你的人的百分比是可以算出來的,而其中用到的參數基本上會涉及雙方的成長背景、興趣愛好、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等。不可否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家庭給予你的,它幫你做了抉擇,快到適合你的鍋裏找菜吧,不必去海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