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作者:
在一個村子裏,住著三個光棍漢。第一個光棍20歲,第二個光棍30歲,第三個光棍已經40歲了。除了年齡上的差距之外,他們都一貧如洗。有一天,村子裏來了一個媒婆,媒婆先找到20歲的光棍,向他“推銷”老婆。這個年輕人問了很多關於姑娘的長相、身材、學曆、家庭背景等問題,最後20歲的光棍拒絕了這門婚事。
媒婆又找到30歲的光棍,30歲的光棍非常現實,他問了一些關於姑娘是否離異、有沒有智障、會不會做家務、能不能生孩子之類的實際問題,最後30歲的光棍答應“考慮考慮”。
媒婆最後來到40歲光棍的家裏,沒等媒婆把姑娘的情況介紹完,40歲的光棍就急不可待地問:“什麼時候可以結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40歲的光棍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了,他必須想盡一切辦法抓住眼前的機會,否則他將打一輩子光棍。他的選擇是無奈的、被動的,也是迫不得已和必須全力以赴的。
在管理學上,把促使光棍做出選擇的動機叫做缺失性動機。
甘肅省會寧縣被稱之為“狀元縣”,十幾年來,會寧縣一共考取了20多萬名大學生,其中的一所小學就走出去20多名碩士和10多位博士!當記者深入學生中間去探究緣由時發現,促使這些孩子拚命學習的目的隻有一個:去一個有水的地方!
這也是缺失性動機。
我們習慣於把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第一批下海經商並取得成就的人的成功因素理解為“膽大”。實際上在這些“膽大”者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某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本能。他們急於改變自己當時的生活條件,急需改變自己的生活窘境。這種對現實生活強烈的不滿足和對物質生活嚴重的缺失,最終驅使他們“鋌而走險”並走上了創業致富的道路。
無論是古代徽商胡雪岩,還是現代徽商餘漸富;無論是4000元起家的史玉柱,還是憑700元闖蕩江湖的張慶傑。在這些成功人士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共性:巨大的現實差距、強大的缺失動機和強烈的渴求改變命運的本能。
與之相反的是“富二代”,他們沒有經曆過父輩的苦難,沒有體味過父輩的辛酸。他們習慣於安逸奢侈的生活條件,與生俱來的是豐富奢華的物質基礎。自然就不會產生強烈的、想要改變自己命運的動機和動力。
其實,企業經營也是一樣。一個脫離了生存危機的企業、一個穩定了利益收入的企業,甚至一個已初具規模、小有名氣的企業,如果不能夠迅速找到企業長期發展的驅動力,它同樣會因缺少成長動機和發展動力而慢慢停滯,並最終走向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