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暕一下倒在地上,手想要伸出來,欲哭無淚,一會又被手伸了回來似乎想要拿回什麼,卻又放棄了。
“我終於明白忘心的真諦了。”
於是楊暕將這段時間發生的故事記載了下來,次日,皇帝完婚,楊暕大醉,昏迷五大五天,路邊小孩調皮扔石子砸他,他沒感覺,有好心人扔錢給他,沒感覺,眼前的一切一切,對他都是虛無,而最真實的,是自己還活著。
醒來後,他不再喝酒,也不再理會塵世間的一切,他獨自一人來到鶴鳴山,在鶴鳴山附近建造了一個小道觀,觀名“忘心”,他將自己所領悟的“忘心道(又名忘情道)”記載於書。後來有一些感情執迷的人和想要學習忘心的人均請教楊暕,楊暕便收他們為徒,告訴他們如何忘心,很多人都在情感的迷霧中走了出來。平日裏,楊暕也教徒弟們那會和小晶比武創新出的“忘心劍”,並就告訴他的徒弟,劍法不在於威力而在於套路,猶如忘心,不是一味的要去忘就會忘,而要從漫長的領悟中學習忘的方法。
後來李世民多次微服來找楊暕,想要讓他回宮做太傅。
“師傅,朕需要你,皇後需要你,你不要這樣。”
“老李,你知道我的脾氣,我不喜歡官場,隻想一個人自由自在,我是不會去的。”
“難道你不想見她嗎?”
“愛恨俱是虛幻,我不需要執迷,以後歡迎你來我們道觀敘舊,但要來讓我跟你回去這種事就不要再提了,往後的人生我就在這裏度過了。”
“真的沒有回去的餘地嗎?”
“夫韋不爭,你還不明白嗎?”
“我不像你,你可以不爭,但我卻不行。大唐的江山等著朕匡扶,你能夠在當年讓太傅幫助我拿回我的太子之位,這證明隻有你能夠幫朕!”
“老李,這些我都明白,但我不願意再回到有爭執的地方。但我要奉勸你一句,明君講究無為而治。”
“師傅,徒兒明白了。”
說罷李世民坐著馬車回到了皇宮。
之後則是故事開頭的事。垂拱十年,楊暕回到了過去的易仙樓,看到易仙樓已變成一片廢墟,坐在地上,去感受他的回憶。
“原來這個世界上的愛恨本是虛幻,萬物皆是空無,一切均是由人的意念而生,念滅心滅,念生心生,滅念,是為忘心。我為什麼沒有早點明白呢,小晶,師傅要走了,希望你們的後人不要再步入我們都走錯的路。”
他把佩戴了幾十年的和田玉取下來,埋在了土中。
說罷,便榮登極樂世界。皇帝在江南為他修建了忘心墓,每年都來祭拜,可是後來江南突發政變,忘心墓被毀,從此就再也沒有人提及這個人。慢慢地這個人就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人們隻記得隋朝末年,有一個從不叼食卻偏偏咽不下禦廚飯菜的調皮太子。
不知道人有沒有來世,或許天理循環,萬物在不斷的進化中都有前世今生與來世。有人說,人要實現最大的願望,需要經受三生的考驗。不知道曆經三生的一千年以後的他們,是否能再見呢?也許,一千年之後的他們,不會再癡迷、怨恨、悲哀,他們都能有一個重新的開始。這一世,他們的結局已然如此,那麼來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