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界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
本期關注
10月18日-19日,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主辦,《藝術教育》雜誌和西安美術學院共同承辦,以“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藝術教育新思路”為主題的“第九屆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在陝西西安美術學院成功舉辦。作為已連續舉辦9年的藝術教育界學術盛會,論壇彙集了來自全國100餘家藝術院校、院係的專家學者、院(校)長、一線教師等200多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仲呈祥,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長於平,中國文化傳媒集團黨委書記劉傑,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監事會主席庹祖海,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陝西省教育廳廳長李興旺,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錢曉芳,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劉偉冬,中國音樂學院院長趙塔裏木,西安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朱恪孝、院長郭線廬等領導、專家出席了論壇。
論壇召開之際,恰逢習近平總書記10月15日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開幕式上,主、承辦方領導分別致辭,並對論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研討藝術教育熱點話題寄予了厚望。
於平在講話中指出,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總體要求,明確了教育改革的攻堅方向和重點舉措,對於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努力辦好人們滿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可以看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我們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我們藝術教育事業進一步繁榮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以“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藝術教育新思路”為主題召開“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號召文藝工作者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講品位、重藝德,為曆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對我國藝術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劉傑介紹了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的整體情況,指出論壇堅守為藝術院校搭建交流平台、為藝術教育工作者服務的初衷,以探尋藝術教育特色辦學之路、探究中國藝術教育發展趨勢、促進我國藝術教育事業繁榮發展為目標,與藝術教育界攜手共進,共同探討我國藝術教育發展進程中的熱點話題,對完善現代藝術教育體係、促進我國藝術教育事業健康有序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他衷心希望與會的各位嘉賓、代表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充分利用這個平台,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指針,從教學改革、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麵對我國藝術教育當下的關鍵問題進行深入研討,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李興旺介紹了陝西省高校的整體情況,同時指出,我國正處在全麵深化改革、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偉大時代,在這樣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深化藝術教育改革,為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是全國藝術院校責無旁貸的曆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不僅為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發揮作用提供了廣闊舞台,也對藝術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朱恪孝代表西安美術學院向與會領導、專家、代表表示了歡迎。在介紹西安美術學院的同時,強調了藝術學調整為學科門類為高等藝術教育發展帶來的遇與挑戰。他認為,本屆高峰論壇以“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藝術教育新思路”為主題,直麵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當代設計藝術的交融與彌合等重大理論問題進行研討,打破美術、設計、音樂、舞蹈、戲劇等不同學科之間的藩籬,促進跨學科交流互鑒,對推動藝術教育的當代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自2005年創辦以來,“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一直秉承研討藝術教育發展中重要議題,為我國藝術教育事業積極貢獻力量的主旨,為藝術教育各學科打造開放的學界交流平台。往屆論壇,多以主報告統領,各學科分別設置獨立的分論壇。此次論壇的一個亮點則是,打破了以往論壇以學科劃分分論壇,分學科開展研討的傳統模式,而是以“藝術教育與時代”“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當代藝術設計的交融與彌合”3個切合當下發展的時代性命題為分論壇主題,針對性更明確,學術性更強。而由仲呈祥、楊曉陽、郭線廬3位資深專家帶來的主報告,也與分論壇主題緊密契合,形成聯動,更加全麵、立體、多方位地探討了藝術教育的時代話題。
通過論壇打造的開放、活躍的交流平台,藝術教育界群賢彙聚,專家、學者以及一線藝術教育者深入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並以此為重要指針,對我國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以及麵臨的機遇、挑戰、問題等進行了深度研討。無論是仲呈祥、楊曉陽、郭線廬3位專家的主報告,還是“藝術教育與時代”“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當代藝術設計的交融與彌合”3個分論壇上的專家發言和研討交流,都緊緊圍繞“藝術教育工作者、藝術創作者要以人民為中心”“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正確把握文藝創作與藝術教育的方向”“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藝術人才”等核心思想,智慧碰撞、觀點交鋒,為我國藝術教育事業發展建言獻策,提出了諸多切實可行的有效建議。
珍視中國文化基因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習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講話在對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期望、提供舞台的同時,也對藝術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指明了方向,並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抓主旨、定方向、提綱要……曆屆論壇的主報告都是論壇的點睛之筆。本著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此屆論壇3位主講專家從各自擅長的領域入手,與大家分享了講話精神的學習成果。
仲呈祥:習總書記此次關於文藝問題的重要講話,是當今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我們的文藝工作,包括高等藝術教育工作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南,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作為論壇第二屆到第九屆的支持者,仲呈祥已在藝術教育界擁有了大批“粉絲”,他的報告總能博得滿場掌聲和高度讚譽。仲呈祥在報告中為與會者大致梳理了黨在各個時期的文藝工作方針,並針對目前藝術創作存在的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同時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精神,結合此次論壇主題“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藝術教育新思路”,為大家上了生動一課。
仲呈祥認為,習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我們的生命線。要做到,就要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要善於把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同當代社會相協調,善於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這一係列的指示,都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關於人民問題的與時俱進和深入發展。習總書記此次關於文藝問題的重要講話,是當今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我們的文藝工作,包括高等藝術教育工作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南,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他指出了論壇的首要任務,就是認真學習、領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一係列關於文化、藝術、教育問題的重要指示。
仲呈祥認為,廣大文藝工作者與藝術教育界的專家學者要正確把握文藝創作與藝術教育的方向,即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這是生命線。要有本民族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珍視中國的文化基因,警惕西方文化的轉基因。目前,社會中有些文藝作品淺顯地以西方的人文觀念來解構中國的經典,偏離了中國傳統價值觀念與審美標準,仲呈祥指出,這是一種迷失。所謂的藝術價值靠市場體現,這是一些西方國家輸出的理念,事實上並非如此,文藝具有雙重屬性是無可辯駁的。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如電影《小時代》與《心花路放》雖然票房很好,但是並不能說明它們就是好的作品,也不能代表我們這個時代的風貌。習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仲呈祥強調,文藝工作者與藝術教育工作者應該堅守理想,把適應需求與提高學養結合起來,堅持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培養時代所需的人才,創作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優秀作品。
楊曉陽:“形、神、道、教、無”是中國美術的五個境界,但中國美術目前還停留在形神論上。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經濟發展不相匹配,亟待改善。
楊曉陽首先指出了中國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改革開放30年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但我們文化建樹沒有跟上,我們的文化發展與我們國家的地位不相匹配。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不能簡單地套用西方的標準來剪裁中國文化。楊曉陽認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中國標準”,這個標準是建立在中國精神之上的,需要首先明曉中國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國易經的天地卦辭早在商周時代就說明了中華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不同。如果自強不息不和厚德載物成為一個整體,自強不息就有可能損害他人。‘自強不息’要‘止於至善’,其中‘善’與‘德’‘強’成為一個整體,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以此為延伸,楊曉陽談到了中華民族的藝術精神,他從“形、神、道、教、無”5個層麵進行了解析,認為中國美術精神可以此幾個層麵來論定,達到形、神、道、教這4種境界就可以成為一個大畫家。但是往往在具備了這4種境界以後,人會固步自封。“中國還有一個更高超的字叫做‘無’,形、神、道、教是從無到有,有了形、神、道、教還要從有到無,不斷地超越以前的認知,拋棄過去,進入一個‘空白’。重新開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有無相生,才能生生不息。但中國美術還停留在形、神階段,需要繼續發展。”
創作和教學是緊密相關的兩麵體,楊曉陽因長期在學校工作,也在不斷地研究中國的教育模式,他在論述中國美術精神和中國美術發展階段的同時,還指出了當下中國美術教學中的一些問題。
文化的發展有賴於教育,教育不發展,文化便無法發展。中國總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隻有5%,適齡人口隻有15%的人受到高等教育。這是擺在我們麵前的嚴峻事實。楊曉陽認為,美術的發展,有賴於美術教育的發展,美術教育的發展,要徹底改變中國美術教育陳腐的模式,而改變需要實行徹底的工作室製、學分製和彈性學習製。他建議從一些學校做“試驗”,設置若幹的工作室,競爭上崗,每個工作室可以產生一套自己的治學方法,並且擁有招聘教師的權利。這樣的機製下,不合格的教師可以被快速淘汰,工作室之間也會有所競爭和淘汰。提出這一構想的同時,楊曉陽還提出了與之相配的學分製。“如學校有40個工作室,作為學生,可以選擇任何一個工作室,60%是必修課,促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但40%的課由學生自由選擇。沒有學分製,就配合不了工作室製的開展。由於學分製,彈性學製就成為必然的。如此一來,藝術教育就可以按照藝術規律來進行,而不是以時間拿學分,是以努力、天賦、人品、悟性來凸顯自己,這樣學校才能辦好。”
郭線廬: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是中國現代設計構建自身文化特色最為直接的文化資源。中國的現代設計如何融入國際語境,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構建具有現代文明意義的民族特性,是中國設計師必須麵對的亟須解決的現實核心問題。
設計不僅是物質文明的創造活動,也是最有力的文化創造活動。歐洲工業革命之後,現代設計活動讓各個現代化大國的產品擁有了超越性文化原創力的同時,也重塑了其國家文化特性,構築起鮮明的國家精神。與歐美等現代大國不同,如何麵對西方“洋”文明對中國“土”文化的影響,是中國現代設計發展初期的核心問題。郭線廬以此為出發點,分析了“為中國當代精神而設計”,究竟應該如何設計。
郭線廬認為,國際文化交流是當今不可阻擋的潮流,中國開始以開放的心態接納西方現代設計。但直到現在,究竟是學習還是堅持,仍然是中國設計必須直接麵對的艱難選擇。如何融入國際語境,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構建具有現代文明意義的國家文化新特性,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現代設計快速發展過程中,中國設計師們一直都在麵對的、非常現實和亟待解決的核心
問題。
科技不斷發展,很多新的生活和文化領域應運而生。這些領域甚至是在一二十年前的中國設計領域沒有出現過的。新技術拓展了新的設計領域,在新的技術條件下,新藝術媒介和傳播媒體的不斷湧現,觀念與意識的演變和更新以日計算,給身處設計舞台上的表演者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花樣翻新、種類不斷擴展的新藝術媒介,使得原有的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特別是視覺傳達設計的邊界模糊了。新技術的出現改變了我們傳統的固有觀念。郭線廬借助PPT,通過大量的圖片對比,說明了科學技術與新媒介的運用對當代設計以及藝術設計教育帶來的巨大變革與衝擊、機遇與挑戰。他認為,新技術無可阻擋,客觀存在無法回避,麵對這一挑戰,中國設計必須繼續進行新的改革,以適應這一發展和變化。他同時強調,學習西方並將之本土化已不再是新技術條件下的主旋律。獨立開創新設計語言和觀念的時代已經到來,中國設計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以中華文化特有的思維方式來開創新技術條件下的設計語言和觀念,是對中國精神最直接的塑造。新挑戰為重塑中國精神搭建了新舞台、提供了新機遇,這必將改變中國設計的發展方向和進程。
但是,麵對全新的曆史機遇與挑戰,中國設計的現實狀況並不樂觀。郭線廬指出,過分嚴苛的學科界限嚴重阻礙了文、理、工學科之間的相互交融,使得設計作品缺少文化內涵成為較為普遍的現象,阻礙了解決問題的新角度、新方式的出現。獨立開創新設計語言和觀念並非閉門造車,需要有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敏銳的嗅覺,捕捉國際設計環境的新變化和跨學科的新動態。設計教育的執行者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設計教育中的弱點和不足,強化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依托中國傳統文化,構建中國現代設計獨有的文化特色。
提升中國文化自信的藝術教育時代命題
“藝術教育與時代”是一個統領我國藝術教育事業當下發展的重要時代性命題,其不僅包括了藝術教育體係如何科學發展和日臻完善,也包含了藝術教育如何契合不同時期要求而進行的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和優秀藝術人才培養等問題。參會代表們熱情洋溢地圍繞著本次論壇的主題“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藝術教育新思路”,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指導下,對提升中國文化自信的藝術教育時代命題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討。
堅守本土文化信念,傳承中華優秀文脈
藝術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就是人文精神的培養,對藝術院校來講,人文精神的培養不僅是對學生人格品質的培養,也是通過係統教育等培養學生成為有內涵的高素質人才。朱恪孝認為,分論壇討論的主題“藝術教育與時代”是非常好的題目,符合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藝術教育的指導和期許。藝術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必須在發展的同時,打開窗戶多吸收新鮮空氣,同時要正視當今時代下藝術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和審美教育的缺失,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他以曾參加全國美展評選活動看到的現象為例說明了這一問題:“在針對美術組評選後,有專家評論現在的國畫作品數量之多、畫法之多,但最後給人的感覺是雖然在技法和畫法上都有探索,但多數作品缺乏思想深度,這就是人文素質培養的缺失表現。”為彌補這一缺失,西安美術學院踐行藝術創作實踐,成立了“宏美書院”,就是以增強大學生藝術人才培養為目標,通過係列措施,加強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朱恪孝希望通過“宏美書院”的成功策劃與實施,使西安美術學院的藝術教育加強,自然也對其他高校的藝術教育產生影響。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廷信就“藝術教育與時代”的分論壇主題做了充分的理性思考,認為“高等學校的專業藝術教育應當情(情感)、智(智慧)、技(技法)兼顧,單純的培養技法是無法培養出好的學生”。他指出,一個高校的藝術教育主要培養三類人:一是藝術家,也就是技法類的人才培養;二是從事藝術理論的群體;第三是藝術管理者。設想一個藝術家,沒有文化,隻有技法,或者隻有單純的技法培養,根本無法培養出優秀的人才,何來藝術涵養?所創作的作品如何感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培養中格外重要。此外,王廷信還以梅蘭芳為例,說明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作為戲曲演員,梅蘭芳涉獵廣泛,熱愛畫畫,喜歡昆曲,把從繪畫、昆曲中汲取的養分充分應用到自己的戲曲表演、服裝、化裝和唱腔中,樹立了不同於以往戲曲表演的程式,形成梅派戲劇,也成就了《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經典。梅蘭芳一生中還撰寫了數十篇有關京劇、繪畫的文章。可見,培養人、培養藝術家,應該讓他們具備什麼樣的素質是有據可循的。王廷信強調,藝術教育要注重對人情感的培養、對人智慧的培養,隻有在這一基礎上,才能談到技法培養,才能讓人得到全麵、均衡的發展,這也是藝術教育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