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就業季”難在哪兒
卷首
作者:本刊編輯部
就業危機似乎正在全世界蔓延,歐洲年輕人的日子就很不好過。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3年4月歐元區青年失業率升至24.4%,這意味著,歐元區近1/4的青年找不到工作。希臘2月份青年失業率高達62.5%。第一季度意大利15至24歲青年人口的失業率達41.9%,為1977年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曆史最高水平。媒體已經開始稱呼他們為“失業的一代”。
中國在這個夏天即將迎來前所未有的699萬名高校畢業生。而在這個所謂“最難就業季”,大量的民營企業卻仍然麵臨用工荒。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人們難免淩亂又迷茫,“就業難”和“用工荒”同時存在是悖論麼?這其中的“結構性矛盾”太多,簡單羅列幾條。
矛盾一,多數畢業生還是希望能去一、二線城市發展。但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速,三、四線城市就業機會越來越多,而三、四線城市的民營企業卻招不到合適的人。
矛盾二,宏觀經濟的不景氣在一些行業表現得比較突出,如家電、煤礦、航運、房地產、金融等行業,應屆生招聘人數都比往年銳減。相比之下,一線技工仍有大量缺口,但中專、技校每年輸送的人才反而在減少,很難滿足企業需求。
矛盾三,按道理講,職業教育應該成為青年人的重要選擇,但對於家長來說,中職、高職畢業生在日後考公務員、考研、評職稱等事情上的尷尬讓他們十分為難。
矛盾四,大學畢業生對於服務業、零售業、製造業等用人需求旺盛的行業缺乏興趣。銷售、服務等工作究竟能給自己帶來什麼,他們更是無從知曉。這些催生了無數成功人士的行業和職業,往往成了他們最後萬不得已的選擇。
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上矛盾中得到幾個結論:一是大學生甚至比農民工更需要各種各樣的培訓,農民工有時候可以做到待價而沽,而很多大學畢業生則是白領做不了,藍領不想做。二是畢業生的“回爐教育”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可以更多地引導他們進入服務業,從事營銷和服務類工作,進而通過服務性工作塑造他們積極的職業態度。三是本身已經生存艱難的民營企業,在用工荒和漲薪壓力下,到底能做些什麼,是應該引起注意的。
在歐洲整體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德國成了避風港,其失業率維持在5%~6%的低水平上,甚至還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現象,僅去年德國就吸納了創記錄的108萬新移民。“德國模式”指的是雙元製職業教育,企業、商會、上不了大學的年輕人在這種模式下都能獲益,通過這一體係,2/3的德國年輕人能夠在大約350種行業中找到工作。奧巴馬把德國職業教育當作學習的榜樣,這當然也值得整個中國市場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