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卡耐基”電影的誕生(1 / 3)

卡耐基”電影的誕生

名家來稿

作者:劉曉燕 劉文江

2012年,在香港電影界浸淫多年的導演陳可辛拿到了一個時下大陸最熱門的題材——“創業”,拍攝完成後以《中國合夥人》為片名在2013年5月上映。這部電影被市場認為是一部合格的商業電影,取得了相當的成功。

這部電影在選題上的獨特之處在於描述了幾位“知識分子”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裏“白手興家”的故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由於文化與意識形態的製約,商人或企業家這個階層並不是國產電影選題關注的對象。但是在如今中國電影不斷繁榮的背景下,這個選題浮出水麵,可以預見的是這類題材的電影在今後可能會越來越多。

這其中的背景頗為複雜。一方麵,商業上的成功往往和“個人奮鬥”聯係在一起,而這一價值觀長期以來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有爭議性的話題,它受到傳統文化與當代意識形態的雙重製約。另一方麵,中國現在還不是一個成熟的商業社會,商業上的成功在中國往往也是十分脆弱的,今天的成就並不意味著明天能夠持續,因此電影對他們的書寫——這在社會意義上意味著樹碑立傳,往往也要跟企業家們一同承擔未來的風險。但是,正如當今這一階層的人士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骨幹力量,作為與社會文化密切相關的藝術形式,電影不可能也不會放棄這裏麵的精彩故事,這是時代發展與社會心理在這一點上產生的契合。

中國電影工業的初創時期,就產生了武俠片的電影類型。這種類型植根於“傳統社會”的江湖文化之中,也有繁榮的武俠小說文學背景;建國以後,中國電影出現了對革命英雄片的探索,它具備紅色革命文化的背景,也有大量的十七年革命文學的文學背景;那麼在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已經確立的時代背景中,各種真實而精彩的商戰故事不斷出現,同時文學界也出版了大量職場小說、商戰小說、商業英雄的傳記,一種描寫商場成功者的電影類型的可能性已經出現。

在這裏大膽預見這種題材會演變成一種“電影類型”是否有操之過急的嫌疑呢?雖然類型電影是一個重複與積累的過程,然而我們認為,一種電影類型的誕生肯定有一個起點,即使今後幾十年將不斷會有代表性的影片出現,但本片還是能夠憑借它開創性的結構和優秀的鏡頭語言,被作為開端而為後人所研究。

一、主人公“前史”的高度寫實主義與特寫鏡頭的意味

整部電影主要是在1979—2003年的時間背景中展開,影片的開頭集中展示了成東青考上大學之前的短暫生活史,但是也用兩三個鏡頭交代了孟曉駿的家族史。同時也若有若無的交代了王陽的家庭背景:他在大學生活中的瀟灑與愜意,以及和美國女孩交往中表現出的對美國生活的熟悉和向往,暗示了他的中等家庭的教育背景。因此,這實際上意味著命運的設定。孟曉駿的命運是維係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榮譽,去美國對他而言先是意味著一種成人儀式,接著又成為一種完成生命意義的儀式。相對於他,王陽和成東青並沒有那麼強的儀式感。王陽具備可有可無的性格,而成東青完全是被動的,在提升自己或者說彌補階層差距方麵完全依靠兩位朋友的指導。

這種反差暗示著成東青需要“社會化”,也就是進入城市的洗禮,鏡頭語言巧妙地表現了這一點。影片在開始的7分鍾左右出現了四個低位仰拍的成東青跪倒的大特寫鏡頭,在聽到母親向鄉親們借錢時,成東青的苦澀表情一覽無餘。這也許是全片最“私人化”的鏡頭。在這裏,觀眾理解到了這部影片最真實的出發點。特寫鏡頭常常容易和早期電影寫實主義時期的藝術風格相聯係,例如丹麥早期電影導演卡爾·德萊葉在《聖女貞德》中經常出現的貞德的大特寫鏡頭,這些鏡頭表現出貞德麵對群眾與入侵者時的無助與無奈,成東青進入大學之前的這幾個鏡頭也具有這樣的意味。

類型電影離不開觀眾的理解與認知,一種純粹是夢幻鏡像的電影是不可能得到觀眾的認可的。一個起於貧賤的主人公在他出發點上的影像應該是寫實的,而結局時的影像則是奇觀性的。影片最後是成東青在自己的學校裏關燈——一個複雜而華麗的構圖及遠景加中景鏡頭,成東青的身影隱沒在極度表現主義的屋頂燈飾裏,這說明成東青已經徹底的融入了這種現代生活,它和之前的特寫鏡頭的寫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二、描寫主人公失敗遭遇的一般寫實主義與內、外景鏡頭的場麵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