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因避諱而更改地名(1 / 1)

因避諱而更改地名

閑話·閑話不閑

作者:卞仁海

地名是專指地域的語言符號,是曆史的產物,地理的反映。因此,地名是一個地區的文化符號,承載了濃厚的地域人文底蘊和悠久的地域曆史文化。但在曆史上,地名曾因國諱、官諱而幾多改易。這種地名改易割裂了曆史,影響曆史、文化、民俗的傳承:許多發生在該地的曆史事實、人物、典故、民俗、民間傳說,隨著地名的改易而變得不為人所知。陳垣先生《史諱舉例》也指出:“避諱改地名,係一朝掌故;避諱改前代地名,則失史實矣,因當時並無此地名也。”

孔子名丘,因孔子是聖人,也要避其名諱,即所謂聖諱。北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為避孔聖人名諱,改龔丘縣為龔縣。清雍正三年(1731年),也為避孔子名諱,創造了一個“邱”字,“丘”成了孔子的專用名,民間隻能用“邱”,所以清代很多地名中都帶有“邱”字,如章邱、安邱、封邱、霍邱、商邱、任邱、內邱、沈邱、邱北等等,甚至連韓國曆史上的“大丘”也變成“大邱”。這些“邱”字,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陸續被回改為“丘”字,但安徽的“霍邱縣”、河北的“邱縣”至今仍然沿用。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登半月台詩》:水色流且靜,令人思鏡湖。終當過江去,愛此暫踟躕。李白所稱的“鏡湖”,到宋代卻成為“鑒湖”,誠如宋人吳曾所說:“會稽鑒湖,今避廟諱,本謂鏡湖耳。”(《能改齋漫錄》)這是因為宋太祖的祖父叫趙敬,為避“敬”之嫌名“鏡”罷了。因避諱而改地名大約從秦始皇時肇始其端,漢代漸趨興盛,六朝蔚然成風,唐宋登峰造極,至元而疏,明清又趨嚴苛,民國以後式微。其中隋朝因避諱改地名45例,唐代57例,五代36例,宋代50例,共188例,約占曆代避諱改地名總數的90%。可見,從隋至宋的700多年間,是曆史上避諱改易地名的高峰期。(選自《文史雜誌》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