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該“規模為王”嗎?
支點支招
但凡創業者,創業之初無不豪氣衝天,壯誌躊躇,勾畫著自己的企業能夠馳騁江湖,做到行業前三甲的美好畫麵。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一旦踏入創業的征途,便會發現,創業本是九死一生的事,能活下來實屬不易,而能做大做強,成為行業翹楚更是鳳毛麟角。
事實上,做行業老大的思維模式還屬於工業經濟時代的思維。工業經濟時代,消費者對產品沒有特殊偏好,隻停留在產品的功能性需求,企業競爭靠成本,靠規模,對於身處叢林法則的創業者來說,要麼躋身前三甲,要麼被前三甲吃掉。可現如今,整個社會已經進入體驗經濟時代。伴隨著中國成為製造業大國,整個社會逐步從產品匱乏時代進入到產品過剩的時代。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當產品富足時,人們對商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下降,轉而追求附著於商品身上的不一樣的精神體驗,如奢侈品賣的是地位、時尚,商品房賣的是財富等。人們對商品的基本功能看得越來越淡,而對商品帶來的不一樣的體驗、情感卻更容易心動,如此一來,傳統的、隻提供基本需求的產品很難讓人買單,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挖掘消費者背後的情感訴求。人類的消費需求儼然已從物質需求向精神需求轉變,此時小眾化、個性化的產品更受市場歡迎。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味追求規模上的擴張反不如盯住小眾市場,做個細分領域的佼佼者。
然而,科技進步又讓整個社會進入急劇變化,外來者入侵成為常態,又為創業者顛覆傳統、一統江湖提供契機。當今世界幾乎所有邊界都在被突破,被模糊,係統邊界處於無限突破,因此,外因成了真正的攪局者、革命者。現在整個社會處於更加開放的階段,全球化打破國與國的邊界,互聯網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世界進入格局重構的變革期。而在大係統重構的過程中,每一個子係統都逃脫不了被重構的宿命。互聯網金融讓銀行失去定力,新能源讓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前景黯淡,特斯拉讓汽車行業夢中驚醒。各種被傳統企業視為固若金湯的“護城牆”,在新經濟的衝擊下忽然變得脆弱不堪,就連尚處於賣方市場的房地產行業都被嚇了一跳,拿起望遠鏡尋找可能的“顛覆者”。外行顛覆內行成了常態,行業巨頭反而“尾大不掉”,紛紛淪為變革的犧牲品。傳統工業被機器人革命,傳統工商業被互聯網革命,傳統汽車被特斯拉革命。盡管諾基亞、微軟、索尼等原行業巨頭時刻保持對市場的敬畏之心,不斷推陳出新、自我超越,卻依然被拍死在沙灘上,根本原因在於其創新路徑還是延續著行業的內部邏輯,而忽略了互聯網經濟、體驗經濟給整個人類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革。誠然,單從係統內部的發展邏輯來看,不斷糾偏自己的商業模式、組織架構等,打造獨一無二的核心競爭力的確是打敗對手、搶占市場的不二法則,可前提是係統是封閉的。當無邊界浪潮席卷全球各個角落之際,調整商業模式在核心競爭力與外部衝擊之間已難分仲伯。甚至在某些時候,外部衝擊的權重更大,如蘋果通過嫁接互聯網和美學重新定義手機,將手機行業帶入一個全新的智能時代,從而讓那些依然將手機定位為通訊功能的企業徹底丟掉市場。
其實,企業究竟能做多大早在成立之初便已埋下基因。首先風向決定了企業存活的概率。2013年雷教主的風口論,讓無數企業紛紛開始尋找風向。的確,“勢比命強”,宏觀環境的變化與企業家命運休戚相關。所謂“七分靠打拚,三分天注定”,結果還是要看緣分。不然即便把肥豬吹到天上,沒有時代大勢的“風口”,也終將原形畢露掉到地上。比爾·蓋茨利用互聯網的技術革命成就了微軟,但與其說是“英雄創造了時勢”,不如說是“時勢造就了英雄”,因為即便沒有比爾·蓋茨,也總會有人站上這一曆史的拐點,幸運的是比爾·蓋茨恰恰抓住了這一機緣。同樣,中國企業家的崛起不單是托中國崛起的鴻福,也因中國趕上了世界性的大機遇。馬雲、李彥宏等後起之秀踏準了中國互聯網的脈搏才成為了如今的互聯網大佬。這正印了李嘉誠那句“小富在人,大富在天”。企業的“命”還就在時代土壤、形勢環境的“緣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