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出的汗是涼汗,代表體內有寒。
*愛打噴嚏,特別是早上起來,遇風噴嚏不斷,代表體內有寒。
*感冒發熱時渾身感覺冷,代表體內有寒。
*經常腹痛、腹瀉,代表體內有寒。
*臉上長痘和斑,代表體內有寒。
*長濕疹、牛皮癬、白癜風,代表體內有寒。
*手、腳長年冰冷,代表體內有寒。
*腳踝浮腫,代表腎虛、腎寒。
*四肢關節疼痛、頸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狀,代表體內有寒濕。疼痛的部位越多,時間越長,代表體內寒濕越重。
一)瘀血的概念
瘀血,又稱為惡血、敗血、衃血、蓄血等。《說文解字》說:“瘀,積血也。”瘀血,即體內血液停滯凝聚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屬於繼發性病因之一。它既指脈管中凝聚不行之血,又包括體內存積的離經之血。唐容川《血證論》說:“離經之血,雖清血鮮血,亦是瘀血。”瘀血和血瘀的涵義不同。瘀血是能導致新的病變的病理產物,為病因學概念;血瘀是指血液運行不暢或瘀滯不通的病理狀態,為病機學概念。所以側重於討論病理產物和病因時稱為“瘀血”,側重於討論病機時稱為“血瘀”。
(二)瘀血的形成
外感六淫、疫癘,內傷七情、飲食、勞逸,痰飲、結石以及各種內外傷等致病因素,作為形成瘀血的初始病因,導致氣虛、氣滯、血寒、血熱、陰血虧虛以及脈道損傷等,均可使脈中血液運行遲緩、停滯或離經積存體內而為瘀血。瘀血形成的機理,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血液在脈道中運行遲緩、阻滯、凝聚而為瘀血。其常見因素有氣虛、氣滯、血寒、血熱、血虛以及脈道傷損不利等。氣為血帥,推動血行,氣虛或氣滯則不能推動血液運行;寒邪客於血脈則凝滯收引,血行受阻;熱邪入於血分,煎熬**則血液黏稠,血行不利;血虛則脈道涸澀,經脈不能滑利通暢,“譬如江河之水,浩浩蕩蕩,豈能阻塞,惟溝澮溪穀水淺泥淤,遂至壅遏”(《醫論十三篇》);脈道受損不利,“脈不通則血不流”(《千金要方》)。上述因素均可通過影響血液運行最終發展而成瘀血。二是離經之血積存體內而為瘀血。如各種內外傷、撞擊擠壓傷,造成內出血;氣虛失攝或血熱妄行,以致血逸脈外等,血離脈管,停積於體內,一時難以消散,而直接成為瘀血。三是汙穢之血為瘀血。早在《內經》中已有“惡血”、“衃血”之名。
《景嶽全書?血證》曰:“敗血凝聚色黑者曰衃”。王肯堂《證治準繩》明確提出了“汙穢之血為瘀血”的觀點。汙穢之物可分為外源性與內源性兩類。外源性汙穢之物如各種致病微生物、一氧化碳等。《溫病條辨》即指出:“溫疫者,癘氣流行,多兼汙濁。”內源性汙穢之物,指因髒腑功能失調或衰竭而產生的諸如痰飲、濕濁、脂液、尿毒等。這些體內外汙穢之物進入血液,與血相結,形成汙穢之血。若汙穢物數量多、濃度大、進入血脈時間長,則會損傷血脈,並附著於血脈壁上,使血行遲緩澀滯,甚至死血壅塞血脈,或血脈閉阻不通,形成瘀血。此外,中醫學尚有“久病多瘀”之說。因為病久不愈,一方麵耗傷正氣,以致氣血虧損,氣虛鼓動無力,血虧脈道不利而成瘀;另一方麵病久則病變由淺入深,由陽絡(體表之絡脈)深入陰絡(髒腑之絡脈),而形成瘀血。如葉天士所說:“初病在氣,久病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