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又稱讚著二房的屋子,說這兩兄弟真有本事,家家都蓋了大瓦房。
村民們看了一會兒,就離開了。
都是知情理的人,人家第一天入宅搬東西,那有時間招待他們。
看熱鬧的村民,三五成群的朝村裏走去,大家七嘴八舌的談論著。
有說劉年斷了胳膊被分出來,沒想到幾個月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劉老爺子這會定是悔青了腸子。
還有的興災樂禍,說劉老爺子活該沒有享福的命,兩個能幹的兒子都趕了出來,留下一個整天遊手好閑的老大到處惹事,做爹的還要給他擦屁股。
也有人同情劉老爺子命苦,人到暮年,搞的人財兩空,空留一人孤獨寂寞。
反正說什麼的都有,反正嘴長在人家身上,想說啥是別人的權力。
眾越說越上癮,討論的激情澎湃,仿佛是自家蓋了新房。劉家分家的事也被扒出來談論。
關於劉家分家的事兒,大都知道的一清二楚,有一些不知情的也圍上前聽個一二。眾人聽完後,都直說劉老爺子是咎由自取,落到現在的下場也是活該。
本還有些心疼劉老爺子的鄉親們,這會兒知曉內情後直咂嘴。最後的一點點同情心也消失殆盡。
一時間,劉家的名聲更臭了。
二房東西少,屋子不多,拾掇的也快,三下五除二就忙完了。
劉雨夫婦倆又匆匆來三房幫忙,一大家子人忙的不可開交。
直到都收拾妥當,準備開火做飯時,劉年才叮囑楊氏去接飛燕回來。
她挽著飛燕走在日落黃昏的鄉間小路上,妯娌倆話著家常。
兩人商量著泡菜日後的發展,必竟蓋房子花銷了不少,飛燕手中的銀兩有數,大概也隻夠日常的周轉。
並且一到冬天,泡菜可做的品種屈指可數,品種一減少,銷量也會大打折扣。必須乘著收獲的季節,把貨品備足,為長久的冬日做準備。
楊氏非常讚同飛燕的看法,兩人的想法不謀而合,她也正有此意,眼下一忙完,就準備全身心的投入到醃製泡菜的行列,盡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遠遠看著兩人的親密樣,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一對親姐妹。
這去新蓋的房子還有一段距離,不過有楊氏一路解悶,飛燕也沒感覺到累。
反而不知不覺間已到了門口。
她們到的時候,王嬸已經做好了飯菜,周叔正忙活著往桌上端,小美忙著準備碗筷,這已成了她每一天必做的事情。
劉年笑的像一朵花兒,慌忙上前獻殷勤。這不扶著飛燕坐下,又是捶背又是揉肩,嘴裏絮絮叨叨的回報著屋裏屋外的布置。
看著劉年溫柔體貼的樣,王嬸由衷的高興。
吃飯的時候,大家來到堂屋坐下。這屋內的桌子大,坐十來個人也不成問一題,大人小孩都坐在一起。
一大家子人圍坐在一起,熱熱鬧鬧的聊著家常裏短,場麵羨煞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