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因地製宜推動貴州新型城鎮化(1 / 1)

因地製宜推動貴州新型城鎮化

易鵬專欄·政經觀察

易鵬,國際金融論壇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盤古智庫城鎮化首席研究員,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部研究員。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家,CCTV、央廣經濟之聲特約財經評論員,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的特邀撰稿人。著有《中國新路——新型城鎮化路徑》、《易鵬談區域經濟係列》、《低碳真相》等書。

目前,貴州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主要體現在已初步形成以黔中城市圈為中心,以貴陽、安順、六盤水、遵義為骨幹,以凱裏、興義、都勻、銅仁、畢節等中小城市為枝幹,以眾多小城鎮為基礎的多層次城鎮居民點體係。這種多層次遍及省域的城鎮居民點體係,對區域的平衡發展,區域市場的形成,生產力與人口的合理分布,形成良好的地理、社會和經濟環境。

但同時也要看到,貴州作為一個西部省份,經濟發展基礎薄弱、基礎設施投資不足、產業結構相對初級、人口向東部省份轉移較多、地理環境複雜、環保壓力很大。在這些特點和條件之下,貴州就要結合自身實際,因地製宜,不斷開創新思維,走出一條貴州特色的新型城鎮化之路。

首先,要轉變城鎮化就是“大拆大建”的固化思維。我們說現在中國的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那麼無論是拆房子還是蓋新房子,不過是讓老百姓日子過得更好的一種手段。實際上,貴州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完全可以根據其自身特色,通過改造改建的方式,用更低成本打造一個低碳環保、生態宜居,富有特色產業,保留之前文化傳承的民居群落。這樣的建設思路不但沒有妨礙當地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效防止了現在城市建設中“千城一麵”的現象。因地製宜,一城一策,充分保留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城鎮化,才是未來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相反,如果貴州在城鎮化的過程中過分追求“大高樓、寬馬路、小汽車”的城市格局,會給城市建設帶來巨大的隱性風險:第一,貴州如果按照東部發達地區,同質化的追求城市建設方式,等於放棄自身的城市特色,城市吸引力難以和東部城市競爭,人口和產業難以有效聚集。第二,這樣的建設方式會帶來巨大的負債,對財政壓力過大。第三,這樣的城鎮化方式,會加大貴州地區城鄉不平衡的現狀,與我國就地城鎮化的初衷相違背。

其次,要轉變城鎮化必須依靠“土地財政”的固化思維。2013年,我國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收入699.22億元、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收入39072.99億元、國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1259.67億元。而當年的地方公共財政收入決算也隻有69011.16億元。客觀的說,全國範圍內的地方政府在城鎮化進程都是在依靠土地財政的驅動。

但是,貴州就有所不同了。貴州2013年財政收入不足2000億元,土地出讓金不足763億元,貴州省土地出讓金的數量是遠遠低於經濟發達省份。這說明,貴州省還不具備“大拆大建”造新城的“資格”。從目前的經濟形勢和人口轉移形式來看,整個中國經濟都要進行漫長的“去房地產”化過程,各地都在努力減少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並且在全國人口流動的格局下,貴州省必然是一個人口轉出大省,這個時候如果強行按照“土地財政”的方式進行城鎮化,必然會造成“空城”“鬼城”現象。從宏觀上看,貴州未來已經沒有依賴“土地財政”進行城鎮化的機會了。這就要求貴州先行一步,發揮自己的特色和優勢,製定合理的目標,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做到在有限的財力條件下,不斷提高效率,優化結構,發展與人口、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的城鎮化。

同時,現在急需一場全國範圍內的,深刻的財稅體係變革,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的財權和事權,做到責權相配。在地方政府收入方麵,要進一步拓寬地方政府的融資渠道;在支出方麵,要放開民間資本進入更多地公共領域,以減輕政府的支出壓力。這樣,從稅製改革,地方政府收支格局調整等多方麵入手,讓地方政府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在這方麵,貴州省完全有能力,也必須要先行一步,在沒有條件依賴“土地財政”進行城鎮化的情況下,就必須在社會治理和投融資體係方麵進行大量的創新,讓投入方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讓支出方不斷提高效率,形成花小錢做適宜事的格局。(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