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抗戰的港灣
顛沛流離終歸來淨土,受驚鳥兒築起安身窩;祠堂院落村舍擺課桌,園丁耕耘讀書的苗圃;住宿簡陋隻求避風雨,寄放中華人文的精魄……
自“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16字電文發出起,國立同濟大學、金陵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在抗戰時期遷駐李莊。使李莊成為與重慶、cd、昆明齊名的後方“四大”文化中心,聞名遐邇。
因此,李莊也一時間盛名遠揚,在當時寄一封國際郵件到中國,隻需寫上“中國李莊”4個字,即可準確無誤地送達。
李莊人民,盡管自己過著苦日子,但他們胸懷大局,像長江一樣,張開胸膛,包容“百川”,名副其實地成為當時中國文化抗戰的一個避風港灣。
那時李莊的“九宮十八廟”和“湖廣填四川”的各處會館,大大小小的宮觀廟宇、會館祠堂、民家小院,四下分布著同濟大學、金陵大學、中央研究院的史語所、社科所、體質人類學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等單位。
同時,他們有的還攜帶家眷前來,入住李莊。外來人口最多時達到了12000多人,比當地人口翻了四倍。因此,李莊成了他們流寓停泊的港灣。
同濟大學安放了平靜的書桌
同濟大學聯係在先,規模最大,人數最多。按之前的“約定”,李莊鎮就把他們安排在鎮上最大的、最好的廟宇。
同濟大學的校總部安置在禹王宮(現名慧光寺)。
禹王宮位於李莊鎮中心,建於1831年,是李莊最大的清代建築。這裏的九龍石碑遠近聞名,拉進了與北京故宮的距離。
禹王宮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兩個四合院構成,建築麵積2200平方米。主院有山門、戲樓、正殿、後殿、魁星閣及廂房等建築。其山門、戲樓均為重簷歇山式頂,簷下飾如意鬥拱,整個建築氣勢恢宏。
大山門上的匾額“功奠山河”(讚頌大禹治水功績)四個蒼勁古樸、韻味獨具的匾額,兩邊的石刻對聯,均由清代翰林李莊人張鬆睛撰書。
寺內的戲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戲台之一,戲台台基上有單鉤欄古代戲劇故事浮雕。
同濟大學工學院安置在東嶽廟。工學院內分機械、電機、土木、測量、建築、礦冶、造船各係組,實習工廠設在新村。附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站在東嶽廟前可看大江東流,浩浩蕩蕩。這是一座有名的古建築,始建於明正德年間,坐南朝北,供奉東嶽大帝。現東嶽廟是1827年重建的,由山門、丙靈殿、玉皇樓、關聖殿、12殿等建築組成。
舊時,每逢農曆的子、卯、午、酉年的3月27日,傳說是東嶽大帝的生日,鎮上都要舉辦為期一個月的東皇會。
同濟大學的機構逐步添設,房屋不夠用,就把同大理學院安置在南華宮。
南華宮位於李莊下河街中段,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1896年重建,後來逐年整修完整。此宮原係廣東籍移民所建,是兼有會館性質的一座古建築,供奉南華真人即戰國早期的思想家莊子。
南華宮坐南向北,與大桂輪山隔江相望。占地麵積2000多平方米,由戲樓、正殿、廂房組成四合院布局,正殿左右各有一小亭,亭為四角重簷,尖頂。山門為磚結構,四柱三間。
此宮之前已由駐防李莊的川軍十八師周勳團部所用。同濟大學搬遷來李莊後,為利於教學方便,校方就找到羅南陔等人,請求協助與周部商榷。
在李莊區的大力協調與委婉勸說之下,周部就表態同意調換別處駐防。於是,才把南華宮作為理工學院的教學用房。
理工學院規模小,隻有數理、生物、化學三個係。
同濟大學的醫學院規模也較大,安放在祖師殿。
祖師殿又名真武宮,1833年由民間幫會組織天燈會集資興建,占地4300多平方米,為前後四合院式建築,後殿獨立於後院中。1905年因創辦南溪縣李莊鎮中心國民學校,而拆去大山門和戲樓,改建而成。
同大醫學院遷來後無住地,羅南陔就與鎮上家門羅用光磋商,請羅用光把剛修建好的一座大院,賣給李莊鎮中心國民學校。學校的原校址祖師殿騰出來,讓給同濟醫學院做解剖、細菌實驗用房。
同濟大學醫學院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是學習基礎醫學,後期是分了科的專業,附有實習醫院和高級護士職業學校。但由於這幾部分對許多病例進行臨床實習,設在李鎮上不太適合。學校就商得宜賓專署同意,把後期實習醫院設在宜賓市女學街,餘下前期醫學基礎專業仍留在李莊。
同大附設的高級中學,經交涉住醬園廠主劉映鹹在下麥壩的大房子。另外還租了公、私大院十餘處,作為教職員工學生的宿舍、校醫室、體育館等。羅南陔同一些工商戶商得同意,把王爺廟作為同濟大學的圖書館。
那時在羊街的姚家大院、劉家大院、楊家大院、王家花園,水井街的範家大院、鄧家大院、張家大院,麻柳坪的鍾家花園、王家大院等處,也騰出讓給同濟大學,作為一些教師的公寓。
男女生的宿舍,隻能在李莊見縫插針,租賃私人房舍,設備陋簡,隻能企求避雨。
那些布滿蜘蛛網的古廟,在沉寂多年後,又開始煥發出生機。同濟的師生們在受盡流離之苦,終於找到了一方福地,可以有個相對安寧的教室,能擺放下讀書的平靜書桌;那些學者、學子們,像是一群受驚的鳥,終於飛到這個長江邊上的千年古鎮,找到了一片綠蔭,築起了一個可以安身的鳥巢。
同濟大學初到李莊時,全校師生員工在周均時校長的帶領下,勤儉辦學,艱苦奮鬥。教學秩序很快得到恢複,教學工作很快正常進行。
同濟大學機械專業畢業的大批學生,在抗戰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在製造武器彈藥的兵器工業中大顯身手。特別是他們當時製造的德國毛瑟槍——中正式步槍,在抗日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他們被譽為“中國兵工廠的搖籃”。
同濟大學經過了數次遷徙,由於種種原因,之前他們遷住時間最長的僅8個月,最短的不足百天。而這次他們遷至李莊,一住就長達6年。
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在張家祠堂安家
張家祠是李莊望族張家的宗祠,位於李莊羊街臨長江邊,占地4000平方米。1840年,由張師德為首的張氏族人集資,從族人手中購得的大宅。為表達張氏子孫敬愛祖先之心,專辟為追遠尋根的宗祠之用。
張家祠安置了搬遷而來唯一的中央單位。它由前殿、後殿、廂房組成。
祠內有用整塊上等楠木雕刻的50扇窗頁,每頁窗麵上都雕刻著形態各異的兩隻仙鶴,四周以鏤空雕刻出線條流暢、動感十足的祥雲窗,共有100隻栩栩如生的仙鶴,所以被稱為“百鶴祥雲窗”。其中一部分祥雲圖案中,還隱隱刻出成對稱狀的變形鳥類圖案,其頭、眼、頸曆曆可辯。窗頁的下部還刻有蝙蝠、麒麟、鹿馬、奇花異草等,共同組成協調美觀的畫麵。
據說,張家以每扇窗頁紋花14兩銀子,請工藝高超的匠人雕刻。
張家祠下廳房正門,有“清代字妖”——包弼臣,豎寫的“張氏宗祠”4個大字,清代兩江總督張之洞書贈的“宏我漢京”的匾額。這兩張匾額足以襯托出張家祠的超凡氣度。
橫排並列懸掛幾十塊張氏子孫,各代中舉的文魁“優進士”等匾額。後來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張家祠時,為這樣精湛罕見的建築藝術而讚歎,曾將這裏的百鶴窗、文昌宮、奎星閣、禹王廟九龍碑並稱為“李莊四絕”。
中央博物院是1933年,由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時任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先生倡議創建的。蔡先生親自兼任第一任院長。原擬建“人文”、“工藝”、“自然”三大館,後因時局關係,僅建“人文館”,即南京博物院大殿。
當時通過收購、撥交、發掘,集中了全國第一流珍品,約30萬件,其中包括有繪畫中的《曆代帝後像》、《唐人明皇幸蜀圖》;銅器中有毛公鼎、後母戊鼎等稀世國寶。
1934年7月,教育部改聘中國現代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繼任。李濟上任後,著手進行博物院主體建築的興建,成立“中央博物院建築委員會”。委員長為翁文灝,委員有張道藩、傅汝霖、傅斯年、丁文江、李書華、梁思成、雷震、李濟。
抗戰期間,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連同所屬的文物,於1937年底遷離南京,後將文物分三路轉移到西南各處,經過數處轉輾,最終於1940年底轉移到宜賓李莊。
中央博物院曆經數次艱辛,最後把3000多箱國寶級珍貴文物轉運李莊,放置在張家祠內保存了整整6年,到他們撤離時一件也未丟失。
中央研究院所屬科研機構安置在板栗坳
該院是當時中國最高學術科研機構,並列於國民政府的立法、司法、行政、監察、考試等五大院。當時設有19個研究所,涉及人文學科、曆史、語言、考古、民俗、民族、人類、經濟、社會、法律等學科,全都遷駐李莊。
史語所住在板栗坳。這裏又叫栗峰書院,離李莊鎮有八裏路程。
史語所幾經輾轉遷至昆明、飽經憂患、一路領受了顛沛之苦,曆經五六輪遷徙,終於遷到了李莊,從此結束了無休止的顛沛流離日子。
史語所搬遷到板栗坳,帶來了中文書籍130000多冊,西文書10000多冊,中外雜誌20000冊。是中國抗戰期間,最多的圖書館,更是一座精神的糧倉,中國文化的智慧寶庫。
正因為此,在抗日戰爭期間,如營造學社等科研機構,他們一路跟隨史語“大西遷”,最終落腳李莊,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這裏的圖書,除了供史語所同人閱讀之外,在李莊的各科研機構、團體單位,都可以到這裏借閱,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