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的三日清閑,一日給了蘇州,去看天堂;一日給了同裏,去尋覓“小橋流水人家”;剩下的一日,便留在了上海,如此來粗粗搭建我的江南印象。
這是第二次來蘇州,前一次隨團,熱熱鬧鬧地看了蘇州的大概,到頭來卻用四年的時間來惋惜那枉費的一日。這一次倒幹淨了,隻想去看蘇州的經典——園林,能看多少,看多少,花光這一日為止。
落腳在景德路上的一家酒店,那年同同兩歲,路上倦了,便與波在酒店裏歇息,隻我一個人出去溜達,不知道想去到哪裏,也便隨便走到哪裏。景德路隔上一個街口便到環秀山莊,知道那裏是蘇州小園子中的經典。但想來看望起來應是方便吧,便在街對麵的公車站牌子上瀏覽,直到找到了找網師園。
公交車下車的地方叫做帶城橋,到網師要繞過很深的一段小巷子。巷子不寬,兩壁是蘇式建築的兩層民居,色調倒也簡單,隻有黑與白,大坡硬山式的屋頂,掩覆著層層青瓦是黑色的,而其下高高的粉牆是白色的。隻時間似乎不應允這裏分得過於清晰,慢慢的,那青青的黑色便流淌了下來,一條一條地浸在那粉飾的白色中,有如濕漉漉的,水墨洇染過的感覺,我想那應該也是江南的一種韻味吧。
小巷子中,老婆婆們倚在門邊,坐在暖洋洋的日頭底下,身旁擺著笸籮,腳下臥著貓咪,嘴裏輕聲地說笑著,手裏不閑地忙活著。向她們問路,她們便摘下花鏡儂呀儂地說個不停,隻我是一句也聽不得。一句也聽不得,也得權當明白般地恍然一悟,而後說著天熱擦著汗道著謝地離開,她們定是看出我的糊塗了,因而捂著嘴,說笑得更是開心、熱鬧了.....
那個儂心倒更願意沿著這水墨的巷子走得更深一些,遠一些,可這念頭剛有,順著路一拐竟也到了,原來鄰家的院落,便是世界文化遺產的——網師園。
雖小讀過《園冶》,但對古典的園林尤是門外漢,所謂品味也便是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吧。
對於蘇州園林的最初體會,便是在網師園一進門,轎廳一側的小院落裏找到的。那本是雞肋樣的一處地方,高牆圍隔,空間局促,再有的構思也難施展,於是設計者索性不著一墨,隻在牆上留下“鎖雲”二字。
站在高牆與重簷間,人似有被囚禁之感,似也難不坐在那裏癡癡地望天。小小的院落也便為你框住了那一片天,那裏倒也似成了雲的舞台,雲起雲落,雲卷雲舒,飛渡從容著,輕舞曼妙著;人似也難逃離這段高牆了吧?而萬千思緒何有一刻在這高牆之內呢?......嗬嗬——瑣雲。
網師園初名“漁隱”,始建於南宋,算而今也有八百餘年的造園曆史。這裏原是住著古代蘇州的世家,因而保留著宅園相連的典型布局,東為宅,西為園,有序結合,相得益彰。其中心為一泓碧水,將園子區隔成各自功能的區域,全園布局外形整齊均衡,內部又因景劃區,境界各異,因而網師園又有了“小園極則”的美譽,堪稱以少勝多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