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青苔的範陽軍(1 / 3)

為了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猜想,青苔在汝州安下大本營之後,又修書一封求領浙東觀察使----由於浙東富庶,曆來是唐朝賦稅重地,但領兵不多,一般都以天子近臣擔任浙東觀察。青苔此舉的目的是試探朝廷對自己的態度:

如果是猜忌自己的兵權,那麼可以借此把自己調到浙東,為朝廷守財;如果對自己並非十分猜忌,或者對自己還是有那麼一些倚重,應該會拒絕自己的移鎮請求,而下詔撫慰,讓自己繼續駐軍中原,防備叛軍。

果然,數日之後,朝廷詔書,

“所請宜不允”。

就是說青苔你移鎮浙東還是算了。又優詔嘉獎,安慰青苔之心,特許可以在都畿一帶自行招募廂軍,並賜錢二百萬貫,下詔嘉勉青苔戰功,令堅守汝州之陽,以沮賊軍之勢。並特別聲明,

“天子特加寵異”,望“惕勵自效,簡練卒伍”,早日“掃清凶氛,而定幽燕”。

青苔見詔,心中稍安。

於是遂在汝州並都畿一帶,招募各族丁壯,以實廂軍。又把從豫州帶來的金銀拔出一部分,把屯田、獎勵農耕、建立官營農莊、大力鼓勵各業發展,尤其是兵器作坊等方略又原封不動地搬到汝州,一時間軍民士紳等幹的是熱火朝天,自此汝州氣象日新,社會日益安定。許多躲避叛軍的東都百姓及富商也紛紛投奔汝州,一方麵為汝州充實了人口,另一方麵也極大地繁榮了汝州工商。

青苔在汝州又裁汰庸吏,革新製度,抑製過度兼並,開設義倉,賑濟貧民,並將工商稅率恢複為什一製,也有力促進了汝州的繁榮。在這些措施的帶動下,汝州的戶籍六月中達到了將近十九萬戶,七十多萬居民,而範陽軍也達到了左廂二萬,右廂二萬,牙軍一萬五千人的規模。吸取了以往作戰的經驗教訓,青苔以蕭萬德為左廂兵馬使,以阿史那摩真為右廂兵馬使,其餘將佐分列左右廂馬步軍使,以桃夭為範陽軍節度牙將,統率四千牙軍;而自己親領最為精銳的牙軍八千人。但有晴日,則命諸軍互相操練,又多方攻伐境內土匪巢穴,以砥礪士卒,訓練精兵。

此時揚州王宦又使人報告,五六月間,產業運行狀況尤好,利潤大增。

乾元元年初至乾元二年五月底,揚州產業共盈利計金一萬一千二百兩,銀六萬四千九百兩,錢兩千四百五十二萬八千七百五十貫,錦緞一萬七千九百段,其餘珠寶、玉器、字畫、陶瓷等共七千一百零三十件,皆已存入戶部櫃坊。青苔大喜,令王宦以錢五十二萬八千七百五十貫、銀四千九百兩、金一千二百兩先在江南收購田地,開設莊園,招募失地農民耕作,又設置舂碾、藥材及人參種植、養蠶絲織、采礦等產業,開始嚐試向鄉村經濟滲透。這是因為青苔感到,除了城市商業經營之外,隨著鄉村的發展,應該開辟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這樣對自己的產業也是個很好的補充。何況近來皇室貴胄、各地官員士紳紛紛置辦莊園,屯聚錢糧,經營商業,獲利豐厚,不輸於自己在揚州的產業所得。青苔已經打定主意,先讓王宦等嚐試一下莊園經營,如果形勢良好,自己再大舉跟進,從而將莊園發展成為與平康、爾雅並立的又一支柱產業。

此時河南諸道唐軍已逾十五萬,叛軍不敢妄動,因而逐漸成相持局麵。

青苔又重組軍製,左右兩廂軍及牙軍各置戰隊、駐隊和跳蕩。

按《李衛公兵法》,

“諸兵以二萬人軍,一萬四千人戰,計二百八十隊。有賊,凡將出戰布陣,先從右虞侯軍引出,即次右軍,即次前軍,即次中軍,即次後軍,即次左軍,即次左虞軍。除馬軍八十隊外,其步軍有二百隊。其中軍三十六隊;左右虞侯兩軍各二十八隊,共五十六隊;其左右廂四軍,各二十七隊,共一百零八隊。須先造大隊,以三隊合為一隊,慮防賊徒並兵衝突。其隊居當軍中心,安置使均。其大隊一十五隊,中軍三隊,餘六軍各二隊,通十五大隊,合有一百七十隊為戰、駐等隊。隊別通隊,及街間空處,據地二十步,十隊當二百步;以八十五隊為戰隊,據地計一千七百步。其八十五隊為駐隊,塞空處。其馬軍各在當戰隊後,駐軍左右下馬立。布陣訖,鼓音發,其弩手去賊一百五十步即發箭,引手去賊六十步即發箭。若賊至二十步內,即射手、弩手俱舍引弩,令駐隊人收。其弓弩手先絡膊將刀棒自隨,即與戰鋒各隊齊入奮擊。其馬軍、跳蕩、奇兵亦不得輒動。若步兵被賊蹙迫,其跳蕩、奇兵、馬軍,即迎前騰擊,步兵即須分回整頓緩前。若跳蕩及奇兵、馬軍、被賊排退,戰鋒等隊即須齊進奮擊。其賊卻退,奇兵及馬軍亦不得遠趁,審知驚怖散亂,然後可乘馬追趁。其駐隊不得輒動。前卻打賊,退敗收軍,舉槍卷幡,一依教法。如營不牢固,無險可恃,即軍別量抽一、兩隊充駐隊,使堅壘營。如其輜重牢固,不要防守,駐隊亦須出戰也。”

其中,左右兩廂軍各有二萬人,各以一萬四千人為戰隊和跳蕩,以六千人為駐隊。駐隊中有兩千為輜重兵,其餘四千為步騎駐隊,即預備隊,作為最後的戰略預備力量使用。一萬四千人中,騎兵為四千人,每隊五十人,共八十隊,四千騎兵全為跳蕩;此外尚有弩軍二千人、明光鎧兵四千人及陌刀軍四千人,其中四千陌刀軍為跳蕩。牙軍一萬五千人,有騎兵四千及陌刀軍四千,為跳蕩,青苔親自統率;弩軍二千人及明光鎧兵二千人為戰隊,由桃夭統率;駐隊及輜重兵三千人,另委別將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