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母埋兒

成語新說

作者:張明

《為母埋兒》,又名《為母棄兒》,講述的是孝子郭巨的孝行。此為《二十四孝》中第九則故事。

在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西南方向有一孝堂山,此山所在鄉鎮叫“孝裏鎮”,所在村莊叫“孝裏鋪”,均以“孝”字為先。可見“孝道”在中國尤其是漢代人心目中的地位。

孝裏鋪有兩間東漢石祠,是我國目前未被埋在地下、保存最完好的地上房屋式建築,尤其是祠堂內四周牆壁上精美的漢代石刻畫像,具有相當高的曆史和藝術價值。石祠之後有一墓地,此墓和石祠,自宋趙明誠《金石錄》以降一千多年來,多次為金石家所記述。相傳此墓是孝子郭巨之墓,今天的孝裏鋪、孝堂山皆由此得名。孝堂山雖海拔隻有二十多米高,常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座山因孝子郭巨和這座墓地祠堂而聲名遠播。

據傳說,孝堂山郭氏祠是東漢初年為紀念孝子郭巨而建造的,正史中記載的郭巨埋兒奉母的故事最早出自晉朝的《搜神記》,《二十四孝》的作者刪改了一些字詞,故事中埋葬兒子成了活埋兒子的野史傳說,進而郭巨活埋兒子而孝敬母親成為二十四孝故事中最為揪心的故事。

郭巨,字文舉,生於西漢末年,是中國二十四孝子之一。郭巨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為了奉養老母,雖然家境貧寒,郭巨仍是盡心盡力。雖然沒有錦衣玉食,但一日三餐是絕不能少的。郭巨有一個兒子,奶奶打心裏疼愛這個孫子,常常把自己碗裏的食物讓給他。這一年,天逢大旱,赤地千裏,餓殍遍野。郭巨家境本來就貧寒,又趕上災年,如何能熬得過去?雖然糧食少了,郭巨的母親寧可自己少吃幾口也要孫子吃飽,常常偷偷地將好吃的給孫子吃。郭巨看了心裏非常擔憂,他就對妻子說:“咱家太窮了,無法盡心供養母親,而三歲的兒子不懂事分吃老母之食,經常分食母親的飯,這樣下去母親的身體就令人擔憂了。為了母親何不拋棄這個小子?兒子沒有了還可以再生,母親卻不能再有。實在沒有辦法,為了更好地供養母親,就先把孩子活埋了吧,等以後條件允許了咱再生一個。”郭巨的妻子聽後心如刀絞,可又無可奈何,隻好和郭巨一起,領著三歲的兒子到了荒郊野外。一個天真的小孩子,看到什麼都好奇,就自己在一邊玩耍。郭巨強忍悲痛,找了一塊向陽的土坡挖了一個墓坑。看著可愛的兒子,郭巨的妻子禁不住悲從中來,失聲痛哭。兒子聽到娘的哭聲趕緊跑過來,為娘擦幹臉頰上的淚水,看著因家貧而過早懂事的孩子,郭巨痛苦地停下了手中的鋤頭,可他想起家中不斷消瘦的母親,隻好狠下心來,繼續往下挖。就在這時,隻聽“哐當”一聲,鋤頭像是碰到了硬物,郭巨放下鋤頭,跳下去用手扒開土,露出一個小罐,上麵還有字: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打開罐子,裏麵竟是金子。郭巨一家抱頭痛哭,哭拜在地,感謝上天的恩賜,讓他得以奉養母親,教育妻兒。正是:郭巨思供親,埋兒為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這段故事在清代康熙年間的《蒙陰縣誌》也有記載。郭巨隻是漢代的一個小人物,他的行為正與漢代提倡的“孝為先”的思想暗合,所以受到人們的推崇。故事的結局雖然是皆大歡喜,但其實質是經不起推敲的,所以,沒有因為曆史文人推崇二十四孝而有人去學習孝子郭巨。

雖然郭巨的做法極端愚蠢,但不能否定他對母親的一片純孝之心。從現實意義上講,雖然二十四孝故事中存在很多極端的例子,但是很多孝行,對於今天現代社會的教化,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