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3)

楔子

這些年,我發現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虛擬的網絡裏,人們隻會置信他們認知的事情。

不管所認知的事情是否屬實!

尤其對那些已過去數千年的一係列決定人類進程的所有事件和人。

由於諸多緣故,最初真實現象已然不現,也不被人問津,久而久之,剩下的隻有口傳之說。

後世之人將這些道聽而來的口傳之說定義為了“傳說”。

於是統治者們為了愚弄和控製人類,假以名利為誘餌,蠱惑,利用,那些為了討好他們的文人,文人們再根據各種傳說肆意編織“神話”。

神話的出現,更使曆代人們懶得追憶過去那些真實發生過的事。

因此,很多曆史事實與人物事實被掩埋得一幹二淨。

某些人的故意作為和時間洗禮的雙重結果,導致了真實曆史徹底被隱藏,虛假的曆史麻醉著從古由今的人們。

人們隻會相信,生活在某個時代下的某些人就像神話傳說的那樣,擁有著無邊的法力,不死之身軀和可以改變世間萬物一切的超強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對神話的理解,我便有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想法和構思,想將零散不全的古老神話傳說事跡,以及諸神話人物,演變,改編成一部具有完整性全麵性可讀性的“曆史小說”。

寫他們人和事跡,摒棄傳統式的誇張寫作手法,象寫普通人一樣記錄他們的故事。

說句能得罪幾千年來的人們話,若千年前的他們並不是什麼神什麼仙,有可能是一群對人類有著貢獻被人們記住了的普通人,換句話說,他們幾千年來很榮幸地被一代又一代的子孫後代給神化了。

於是從兩千零四年七月始至兩千一二年歲末止,曆經九年,終於把這個可怕的想法變成了“白紙黑字”。

如願完成這部名為“那個時代”的文章。

1

為了寫成“那個時代”,我喜歡穿梭在人群中。

喜歡一目十行於身旁形色不一的過往人群。

當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從我身旁走過,我都會臆想這些人背後存在的故事。

以此來彌補“那個時代”中在刻畫描寫人物上的不足。

很多從事寫作的人,都喜歡通過不同的渠道來獲取創作的靈感。

而我尋找靈感的方式就是提著小平板漫不經心地閑逛在人多的地方。

我之所以能夠寫出許多故事來,源來於此。

可以這樣去講,與我擦肩而過的陌生人是我寫作的源泉。

敢如是說,每個人都有故事。

當寫完某個人故事時,我的心觸動很大……

其實,我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在很長的一段時期,我很猶豫,不知道該不該將僅屬於我的那份故事說出來。

這個故事埋在心裏麵都六年了,也常因此受盡折磨之苦。

於是,在那個時代完成後的一三年開春,經三思,決定將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添加進那個時代裏。

掏心裏話,一二年創作出的那個時代純粹屬於軍政史類,象著史一般,過於“正統”,連我自己讀起來,都能昏昏欲睡,豈能指望這樣枯燥乏味的曆史小說博得眾人之彩?!

形勢由然,不得不讓我產生進行再創作那個時代的想法。

這一寫,改變了那個時代的本來麵貌,不再是單一的曆史型小說,而是加雜了穿越,玄幻,言情類。

麵對這樣龐大體係,在寫作過程中,我幾乎處於崩潰邊緣,數度想過一棄了之。

但,想起這些年來所發生的事,我隻好埋頭進去。

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動力”推動著本人這樣去做,隻是心裏有一種無以言表寫作欲望在作崇!

寫著寫著,那個時代徹底被我改了原樣,也平白增添了三十多萬字。

這才有了現在的內容。

一二年底完成那個時代的時候,我恰值二十六歲。

這個年紀裏,我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初戀,我終於放下思想包袱,與汪若溪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