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徐向前110年誕辰
作者:夏明星 肖特兵
動員民眾 創造“人山”
所謂軍事謀略,是指在軍事鬥爭中,為達成一定目的而構想並運用的計謀與策略。徐向前在各個革命時期運籌軍事、思謀定策時,都首先著眼政治,認為軍事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軍事一刻也離不開政治。正是從政治角度考慮軍事鬥爭,他在軍事實踐中自覺地運用了“動員民眾,創造‘人山’”的製勝謀略。
十年內戰,“徐向前從戎十餘載,多在山區轉戰,蓮花山、大別山、大巴山、祁連山、太行山,差不多都踏遍了”。因此,他對山地的作戰指揮可以說已經純熟自如。可1938年春天,他遇到了一個新問題:作為副師長,他奉命率領八路軍一二九師一部,到冀南平原開展抗日遊擊戰爭。冀南平原,除了孤獨的堯山之外,平沙無垠,林木稀疏,既無險可守,又無地形依托。當時有人斷言:從戰術上的眼光看來,在平原地開展遊擊戰爭,遊擊隊無山地依托與隱蔽,遊擊隊員的兩條腿又哪能跑得過敵人的騎兵或坦克呢?因此,平原地區是不可能開展遊擊戰爭的。
徐向前卻不信這個邪。5月21日,他在中共中央長江局機關刊物《群眾》周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開展河北的遊擊戰爭》的文章,他明確提出了在平原建造“人山”的思想,深刻闡述了人民戰爭的偉力。
徐向前認為,遊擊隊活動的依托,一麵是地形上的便利條件,如山地森林等等;另一麵是與廣大人民的結合。遊擊隊要自己能鞏固和發展,並進行機敏的靈活的動作,其主要條件是取得廣大人民的擁護與幫助。
據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創建“人山”的思想:
河北是人口較稠密的區域,假如我們能在河北平原地上,把廣大的人民推動到抗日戰線上來,把廣大的人民造成遊擊隊的“人山”,我想不管什麼樣的山,也沒有這樣的山好。……人民的力量是最偉大的力量,也隻有這偉大無比的活動的人的力量,是日寇無法戰勝的力量。
如何能把散處的人民造成團結的“人山”呢?徐向前給出了科學的答案:
那就必須在人民中進行廣泛的深入的教育說服和宣傳組織等艱苦工作,提高人民的民族意識與政治覺悟,使人民本身的利益,與抗日的利益聯係起來,使每個人民認識到要想自己不受日本的蹂躪,那就隻有為中華民族的自衛戰爭而犧牲一切,為民族的生存而奮鬥到底,這是每個人民的天職,是每個人民應擔負起的責任。凡是苟安貪生,把個人利益看得比國家民族利益高的觀念,是極端有害的,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將安附?”整個民族亡了,個人還有什麼?
最後,他得出結論:
真正站在保護人民利益的立場上,才能造成“人山”,這是政治上最主要的工作。
為了實現上述戰略思想,徐向前提出了一整套具體的戰術要求和詳盡的組織計劃,其要點是:一、利用村莊,隻能作為襲擊的掩護,不能作為固守的據點。二、組織騎兵支隊,但不應過大,過大即有笨重之累。三、一般遊擊隊的組織也不應過大,但在許多遊擊隊中必須要有基幹遊擊隊,其周圍組成若幹小遊擊隊,配合基幹部隊作戰。四、遊擊隊的主力應位於可以四麵周轉的地區,其根據地或休整場所應多取幾個。五、組成小的腳踏車遊擊小組,向遠距離的行程上活動。
在徐向前創造平原“人山”思想的指導下,河北各地遊擊戰爭的火焰很快熊熊燃燒起來了。
胸中有數 不變應變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能夠不為紛繁複雜的表象所迷惑,準確把握敵情、我情,做到“胸中有數,以不變應(萬)變”,這是一個指揮員成熟的標誌。在這方麵,徐向前堪稱一代大家。
1930年7月下旬,時任鄂豫皖蘇區紅一軍副軍長兼紅一師師長的徐向前,率紅一師兩個團及師直特務大隊出擊平漢路。當部隊活動到青山口一帶時,得悉敵錢大鈞部一個團駐守在距該地20公裏的花園鎮。該團剛從武漢開來,沒有和紅軍作戰的經驗,非常懼怕紅軍襲擊,白天挖壕,夜晚坐更。徐向前分析認為,對手雖然裝備較好,但屬於訓練部隊,戰鬥力較弱,紅一師指戰員則鬥誌昂揚、求戰心切,決定出敵不意,夜襲花園。
28日晚,部隊從青山口出發了。由於各級幹部缺乏組織大部隊夜行軍的經驗,致使部隊進到花園車站東南7.5公裏處時,天已經破曉了!徐向前心裏琢磨開了:失去了夜襲時機,還打不打呢?打吧,違反紅軍盡量夜襲的傳統,不一定有把握占到便宜;不打吧,又覺得失去了一次大好的殲敵機會。
就在這時,地方黨組織來人報告說,昨夜鎮內敵倉庫著火,敵人為滅火折騰了大半夜,官兵剛剛安頓下來,沒有特別的戒備。得知這個情況,徐向前當機立斷:按原定部署——打!於是,部隊輕裝疾進,由師特務隊化裝成趕集的群眾,首先清除了敵人外圍的崗哨,隨後部隊主力分路跟進。
29日早上5時,太陽剛剛露頭,敵人正在洗漱,紅軍主力突然從四麵八方衝進花園街。戰鬥不到3小時,全部敵人被殲。這一仗全殲敵1個團1400餘人,繳獲重機槍8挺、迫擊炮5門、槍800餘支和大量物資、彈藥。戰後,徐向前組建了一個機炮混成團,從此鄂豫皖紅軍開始有了自己的炮兵。
1938年3月下旬,為了進一步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決定:在邯(鄲)長(治)大道上適當地點,對敵人的運輸部隊進行一次較大的伏擊戰。由於劉伯承要到八路軍總部開會,他便提議這一仗由徐向前指揮。根據情報偵察,徐向前決定:在邯長大道上黎城、涉縣之間的響堂鋪設伏,理由是:“這是一個理想的設伏地,在路北設伏,便於隱蔽,又便於出擊;而敵人退無路,守無憑藉,且此地居中,是東陽關和涉縣兩個敵人據點增援的最遠距離。”31日淩晨,部隊進入伏擊地域。
突然,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使指揮所的氣氛陡然緊張起來。電話裏傳來陳賡的聲音:“七七二團報告,東陽關之敵200餘人進到馬家峪;另外,發現敵騎兵正向我側後運動。”陳賡判斷,可能是敵人發現了我設伏企圖,欲從右翼側擊,截斷我軍後路。這突如其來的情況,給徐向前提出了難題:如果是敵人發現了設伏企圖而將計就計,包抄後路,那就應該撤出陣地,放棄這次戰鬥或別作他圖;但如果不是這樣,盲目撤出,失掉勝利的機會,那是沒打敗仗的敗仗。徐向前在緊張地思索、判斷著。
“撤不撤?”陳賡又打來電話催問。指揮部裏,大家都注視著徐向前。“料敵計險,必察遠近……將之道也。”徐向前兩眼盯著地圖,斬釘截鐵地說:“情報不可靠!如果敵人發現設伏企圖,決不會隻派這麼點兵力前來‘打草驚蛇’。速派人核實情況!”他拿起電話對陳賡說:“沒有我的命令,原計劃不得變更。部隊不能動,要嚴密埋伏,不得暴露。情況先不要向下傳。”
約兩個小時後,得到的情報完全如徐向前分析的那樣:東陽關方向,敵人沒有異常動靜;陳賡報告的“敵騎兵”,是幾頭馱驢,由老百姓趕著向北去了。聽完報告,徐向前毫無得意之色,隻是淡淡地說:“仗是可以打的!”
早上8點半鍾,日軍180多輛汽車由黎城經東陽關向響堂鋪路段開來。9點左右,完全進入設伏地域。徐向前一聲令下,頓時,步槍、機槍、迫擊炮,一齊開火,經兩個多小時激戰,斃傷敵400多人,180多輛汽車全部被摧毀。
圍點打援 兩麵開花
“圍點打援”——圍攻敵人駐守、設防的要點(堡壘、城市)以求殲敵人的援兵,這是人民軍隊許多將領都擅長的本領。徐向前更是“圍點打援”的高手,並常常能在成功打援之後一鼓作氣再奪取要點,是謂“兩麵開花”。
1931年9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我東北三省,全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反蔣浪潮,國民黨統治階級內部各派的鬥爭也在加劇,這使得蔣介石集團內外交困,對鄂豫皖蘇區的“圍剿”終因兵力不足,遲遲沒能部署就緒。11月,紅四方麵軍總指揮徐向前決定:鄂豫皖紅軍采取進攻策略,擴大和鞏固鄂豫皖蘇區,第一個目標是黃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