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並非洪水猛獸
環球大家談
作者:林明華
日本政府把釣魚島“國有化”的舉措,不但引來中國政府措詞強烈的警告,也引發了中國民眾新一輪的反日狂潮。
中國民眾如此激烈的反日舉動,很容易被海外媒體解讀為一種過激的民族主義的表現。事實上,究其根源,除了民族主義,這次的反日浪潮,至少還有兩層值得思考的遠因,一是日本曾經侵略中國並屠殺中國人的民族創傷,勾起了激憤的曆史悲情;二是對日本這個當年的侵略者對待曆史錯誤所持的曆史態度,趁機宣泄憤怒與不滿。
在曆史上,民族主義並非是完全負麵的產物,至少,在18世紀,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在民族與國家救亡方麵,曾經扮演過積極的角色,很多二戰之後告別殖民統治宣告獨立自主的國家,都是民族主義的產物。
到了20世紀,民族主義不僅發展出更多的支流,也轉化成各種各樣的鬥爭形態,有的溫和,有的好戰;有的理性,有的偏執。
有個說法是,民族主義者永遠都是通過反對別人來定義自己,這是從一個比較負麵的觀點來定義民族主義者,把民族主義歸類為沙文種族主義分子,或者等同於狹隘的排外主義者。
從比較客觀的角度看,民族主義並非一無是處,但也確實潛伏著危險性。例如歐洲是“民族國家”的發源地,民族主義更曾是歐洲國家現代化的最大推動力,但民族主義的惡性發展,又成為歐洲近代史上幾場戰爭的誘因。偏執的民族主義也曾在一些國家如盧旺達釀成種族清洗慘劇。
不容否認的是,民族主義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社會思潮之一,正如自由主義大師塞亞柏林所說,“就近代而言,民族主義不是在複活,它根本就不曾死。種族偏見也不曾死。這些都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勢的運動,許多社會結構都受到了影響。”
也因為這樣,民族主義一直貫穿在近代許多大大小小的戰爭之中,日本當年大舉侵華,利用了民族主義;中華民族奮起抗日,更是民族主義的最好的張揚。換句話說,民族主義可以是愚蠢、野蠻和荒誕的,也可以是理智、文明和正確的。所以,批判民族主義,評論民族主義是不是過時了,不能隻是根據現代的眼光,而是必須站在曆史的高度上,了解其根源和背景,才能避免偏頗。(摘自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