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鑒不遠
卷首論壇
作者:蒙曼
曆史有時非常吊詭。比如說隋煬帝和唐太宗,多像啊。什麼像呢?首先,身份像。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都出身於所謂關隴貴族集團,更令人叫絕的是,唐太宗的奶奶居然是隋煬帝母親的親妹妹,唐太宗見了隋煬帝,還得乖乖叫一聲表叔。第二,經曆像。隋煬帝和唐太宗都是老皇帝的二兒子,按照嫡長子繼承大統的慣例,誰都沒有資格接班當皇帝。不過,這兩位皇子都功勳卓著,野心勃勃,不肯甘居人下,隋煬帝搞了個仁壽宮變,讓老爹楊堅死得不明不白;唐太宗更是搞了大名鼎鼎的玄武門之變,讓老爹李淵退得明明白白。兩人當皇帝的來路,都不怎麼正。第三,理想像。兩個人都誌存高遠,幹活兒也都兢兢業業。唐太宗勤政自不用說,隋煬帝也忙得四腳朝天。隋煬帝在位一共十四年多,在西京大興城和東都洛陽呆的時間不足五年,其餘時間都在路上東奔西跑,足跡踏遍大隋的山山水水。可是,就是這麼極端相似的兩個人,日後評價卻是天懸地隔。唐太宗成了明君中的明君,貞觀之治,流芳千載;而隋煬帝則是暴君中的暴君,身死國亡,遺臭萬年。
原因出在哪兒?兩人有三點相同,還有三點不同。第一,對老百姓的定位不同。隋煬帝對老百姓的定位是什麼?是工蟻。建東都、挖運河、修長城,一個任務接一個任務。當時全國人口總共4600萬,被他征發兵役勞役的竟然累積達到3000萬人次,這不是要命嗎!一個工蟻自然命賤,說踩死就踩死,可是,4000萬工蟻都發怒了呢?這就是隋末農民大起義,在曆史上,有一個名詞叫土崩。第二,對官員的定位不同。隋煬帝對官員的定位是什麼?是走狗。他有一句高論非常知名:“我性不喜人諫,若位望通顯而諫以求名,彌所不耐。至於卑賤之士,雖少寬假,然卒不置之地上。”今天提意見,明天見閻王。有道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皇帝聽不進意見,當然也就沒法修正自己的錯誤,小錯會釀成大錯。更重要的是,一個官員,隻能領俸祿,不能說真話,這和吃喝不愁、但隻許搖尾巴的寵物狗又有什麼區別呢!隋煬帝不讓官員說話,官員們也就無從產生對國家的主人翁責任感。一旦局勢動蕩,不僅不會維護國家利益,反倒生出幾許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這不就是隋末遍地可見的統治集團內部造反嗎!在曆史上,有一個名詞叫瓦解。第三,對自身欲望的控製能力不同。隋煬帝有什麼欲望?不是筆記小說給他栽上去的色欲——隋煬帝一生一共兩位夫人,五六個兒女,在封建帝王裏真算是清心寡欲,大概僅次於他實行一夫一妻製的老爹隋文帝。他有比這更大的欲望。什麼欲望呢?唐朝人總結得好:“轥轢軒唐,奄吞周漢,子孫萬代,人莫能窺。”為了實現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天字第一號皇帝的大欲望,隋煬帝可是拚了命。從他即位到大業八年第一次東征高句麗,一共8年和平時期,隋煬帝竟然興修了22項大的公共工程!他往前飛奔,也逼著老百姓跟進,誰若是跑不動,他就拿鞭子抽著你跑。國家高速發展,老百姓卻不能分享幸福,這樣的局麵,又怎能持久呢!
反過來看唐太宗。在唐太宗眼裏,老百姓是什麼?是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既然水有那麼大的勁兒,就別輕易激起風浪。有了這樣的警惕心,他就知道輕徭薄賦了。官員是什麼?是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有了這樣的認識,他就可以從諫如流了。自己的欲望是什麼?是魔鬼。他說:“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一個君主,不僅要節製窮奢極欲的欲望,還要節製建功立業的欲望,至少,要把這種欲望放在老百姓可承受的範圍之內,否則,超出了人民的承受力,連政權都保不住,還怎麼能夠建功立業呢!
就是這三條不同,最終決定了唐太宗和隋煬帝的命運和曆史評價。那麼,為什麼兩個有著共同血脈和文化基因的人會做出如此不同的選擇呢?此無他,隋朝忽喇喇如大廈傾的結局給了唐朝統治者當頭棒喝——人類永遠可以以史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