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1 / 1)

“那該怎樣理解呢?”

“我想先聽聽表哥的高見,望表哥萬不要吝惜。”

子峰知道不照辦恐怕不行,就將自己的理解敘述了一遍:“我認為第一句的桃花、夕陽指紅色,暗示緋心;第二句的故裏指邑峰穀,百年指太平天國時期,檣指緋心率領女營撤退過江的戰船;第三句指激戰後緋心七人被逼上懸崖;第四句指七女魂沉戀江與山水相伴;綜合起來,就是緋心亭的故事。”

聽罷子峰的敘述,依亭心悅誠服地說:“我的理解比不上表哥的嚴謹,大致上差不多,表哥講的跟三爺爺最後給我講的幾乎一模一樣。”

子峰謙虛一笑,打算結束話題,誰知依亭接踵又問:

“表哥,有個問題,我一直想不明白,又不好問三爺爺。今天剛好聊到了,好想好想請教表哥。”

“什麼問題?看我有無能力回答。”

“為什麼戰後聯軍首領,那個地方官,會給緋心修建亭子?他們可是死敵啊。”

依亭的問題,子峰之前就考慮過,也是循序漸進一步步弄明白的。現在他把自己認為成熟的觀點闡述給依亭聽。他用深沉的口吻說:“我認為,是人性使然。你看,他們雙方軍事上是死敵,都欲致對手於死地而後快,你死我活刀下無情;可他們又都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凡是人皆有人性;人性中善和美的力量有時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甚之,作為個體的那個人的人性光彩的東西,比如氣節精神,就連敵人也不得不暗底由衷欽佩折服。那個聯軍的首領本是儒將,儒將是有文化禮儀的軍人,自身人性中善和美的東西決定了他能發現緋心身上蘊藏著的壯烈貞潔之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戰後以觀景為名修建緋心亭,就是他崇尚貞烈的心理寄托。再比如,你嬸嬸禾秀,守寡後死也不再嫁,捍衛自己初始愛情,也是平民百姓追求堅守人性美的一種表現。總之,古今中外人性畢竟向善向美,而且永恒。敵人可成朋友,聽起來矛盾,實則不矛盾。”

子峰恰到好處地解答了依亭的疑惑,依亭如夢初醒,像是聽老師上了一堂哲學課,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她除了滿足,還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多讀書多思考,像表哥那樣學識廣博。

兩人休息好後,開始下山。來到江邊時,渡船尚在對岸。依亭子峰索性利用空閑清洗藥材。洗好藥材子峰被眼前的戀江黃昏深深打動了:蘆葦和蒲草倒映在清淩的水麵上非常非常綠,對岸蔥蘢的梅林依稀活動了,披著輕紗般的暮靄翩翩起舞,白牆玄瓦的院落裏炊煙嫋嫋。綠色暮色炊煙融合一起,十分的撲朔迷離。

子峰陶醉了,徹底陶醉了。他打起手勢浪漫地說:“依亭,我忽然想起一首歌。”

依亭問:“什麼歌?”

“王菲的《又見炊煙》。”

“那首歌我不會。表哥,我能為你唱一首歌嗎?”

“求之不得。”

“唱不好不許笑話啊。”依亭兜了一臉紅豔豔的晚霞美麗浪漫,見子峰輕輕鼓掌表示歡迎,她含了幾分靦腆輕聲唱道:

“西邊紅霞滿天揚,落日斜陽,山影靜靜沉底江,白鷺飛翔……”

歌聲落下渡船已到。兩人登上船橫江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