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萬山之祖。
昆侖仙門,萬仙之源。
昆侖山南麓是一片千裏平原,每年都有著大量的雨水準時隨南風而來,滋潤著土地,繁衍著生靈,加上日照充足,使得這片平原變得物阜民豐。千百年來,世代居住在昆侖南麓的人們遠離喧囂,與世無爭,過著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
一條名為陽春的小河發源自昆侖,流淌過李家村。
李家世代耕讀,家境殷實,而且還額外耕種著昆侖山中一座道觀的十畝田地。道觀名為無相觀,坐落在昆侖一百零八峰之一的翠竹峰上,是昆侖仙山中除了昆侖仙門之外的唯一一處道觀。無相觀中隻有一老一少兩個道士。
李牧,李家獨子,今年十五歲,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幫著父親李洪往無相觀中運送蔬菜瓜果、糧油米麵。其實每次運送的農物不是很多,李洪一人足矣。
李牧每次蹭著要和父親一道,是因為自己想多親近親近兩個道士,憧憬著自己也有機會成為一名仙人。李洪也深知兒子的想法,欲成全李牧,所以每次上山都帶著李牧一道。
不過李洪實在很無奈,因為道觀中的無塵子老道已經不止一次的和自己說過:“李牧還是不要入仙門為好。”給出的理由是李牧不具備修仙的資質。
對於老道無塵子的論斷,李洪是將信將疑。信是因為無塵子在其眼中是一個道骨仙風的大人物,說出的話不由得自己不信,疑是因為自己的這個便宜兒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經史子集,一點就透。這樣一個聰明絕頂的孩子說他不具備修仙的資質,有些說不過去。
十五年前,有一段時間,終日間黑霧彌漫,每日十二個時辰裏都是伸手不見五指。李洪夫婦戰戰兢兢的熬過了那段詭異的日子後。一個雪夜裏,從自家門口傳來嬰兒啼哭之聲,李洪夫婦尋聲而去,找到了嬰兒,取名李牧。一直無所出的夫婦二人將李牧視如己出,百般嗬護,千般寵愛,視如珍寶一般。
李洪趕著一輛牛車,李牧坐在牛車之上,目不轉睛的欣賞著昆侖山中的處處景致,已經初具輪廓的英俊臉龐上閃著一雙靈動的黑眸,讓人見了,都不舍得轉移視線。
牛車緩緩停在一處山麓之中,前方隻有一條陡峭的用岩石鋪就的台階沿山而上,像一條蜿蜒的青蛇七繞八歪的匍匐在翠竹峰上。
李牧跳下牛車,對著李洪道:“爹,今天就由我來挑擔子吧。”
李洪搖了搖頭道:“這條山路八九裏,甚為陡峭,還是為父來吧,再說你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不宜挑這幅重擔的。”
李牧笑道:“孩兒我都十五歲了,書中有雲‘男到十五頂夫職。’同村的李黑牛,比我還小一個月,都抱上娃娃哩。”
李洪道:“不許和那等粗人相比,我家李牧以後是要做大事的。”
李牧笑道:“連挑擔子上山這等小事都做不好,還期望我做大事?爹爹您真台抬舉我。”
李洪執拗不過,隻有將擔子讓給李牧,而自己跟在李牧身後不到兩尺地,生怕李牧有一點兒閃失。
一擔米麵蔬菜有百十來斤,李牧直挺挺的挑在肩上,大步走上石階,顯得很輕鬆。
李洪在身後搖了搖頭道:“挑擔子不能一味挺直腰板,要結合步伐做到肩上的擔子和身體處於同一個節奏之中,這樣才省勁,還有不要一上來就出死力,那樣的話也不長久。”
李牧一點就通,心中品味李洪的話語,肩上的擔子隨著自己上山的步伐上下起伏著,頗有韻律。
......
翠竹峰以竹得名,漫山遍野的竹林竹海,一陣風來,竹海猶如波濤一般起伏,嘩嘩聲響,讓人心胸開闊,舒暢無比。
八九裏長的石階,李牧一口氣沒歇的爬到了山頂,隻是微微出了些細汗。這讓一直觀察李牧的李洪心中納罕不已。
山頂之上,一座道觀,坐北朝南的矗立在山巔,匾額上已經斑駁掉漆,寫著“無相觀”三個大篆,筆力飄逸。無相觀與其說是一座道觀,還不如說是一座兩進的院子,前殿不供三清,隻供著一名手持拂塵,笑眯眯的泥塑胖道士,香火冷清得很。後院正麵是一間正房兩間廂房,東西各一間耳房,分別是廚房和茅房,院中有一座有丈許高的香爐,嫋嫋的冒著青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