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喜洲鎮農民審美需求的現狀及趨勢
學術展台
作者:李韶芬 李鶇鳴
摘要:喜洲是雲南著名的曆史文化古鎮,由於其輝煌燦爛的過去和豐厚的曆史遺留,使喜洲人萌生不同於周邊民眾的審美需求。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大潮中,精神文明的建設顯得越發重要,對老百姓的精神需求也需要做深入細致的了解。本文通過對該地區的田野調查,從喜洲百姓的生活、自然和藝術三大審美需求入手,對他們的審美需求現狀和趨勢作分析,盼能對建設“幸福喜洲”做貢獻。
關鍵詞:喜洲;審美需求;三大審美
人活著無時無刻不在審美,做菜挑選食材要兼顧色香味,去電影院看電影感動於其中的生死悲歡,去郊遊沉浸於漫山的紅花綠草,等等。人類與生俱來有追求美好的願望,有欣賞美的需求。
一、審美是人的精神需要
審美能力是人與生俱來的,由於審美經驗的積累和審美意識的豐富程度不同,審美能力出現高低層次的差別,因而產生的審美需求也有差異。原始社會,人們的審美層次較低,僅在於生存保命的層次,隨著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的發展,人們的審美需求也逐漸上升到社會關係、社會價值的層麵。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廣泛運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人們獲取信息更快捷方便,所捕獲的信息量也成倍增加,精神生活更加豐富繁雜。同時,工業文明、工具理性使人生存斷片化、碎片化,已然覺醒的人們正在人性複歸的道路上摸索,追求高層次的“完美人性”。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人們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遭受巨大的衝擊,重整自然人性回歸和諧的整體結構的欲望越來越強烈。具體來說就是人們對幸福生活有了更深層次的要求,不再僅是溫飽的滿足,而是將人生需求與生存意義相聯係,追求自覺的人類性、曆史性的生存感和豐富深厚的生存意義和生存價值感。
二、喜洲鎮農民的審美需求
我們要進行精神文明建設、增強幸福感,必須對人的精神需求進行了解,才能依勢而定,進而為之提供條件和幫助。因此,本文從生活、自然、藝術三大審美類型來分析喜洲農民的審美需求現狀和趨勢。
1.生活審美需求
首先是社會價值導向方麵。喜洲村口有多幅題字的圖畫,大部分是教村民如何立人處世,比如“阮鹹曬衣”、“行傭供母”等,還將村風民俗、婚姻家庭等內容寫入村規民約中。這些都是村民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方式,起著價值導向的作用,是村民共同利益和主體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村民審美需求和文化生活需求的體現。
其次是生產方式方麵。近年來旅遊業的興起,讓這個開化通達的小鎮敏銳地嗅到了發展的氣息,當地農民開始由傳統的農業生產轉向旅遊產品的開發和生產,如:紮染、彩繪工藝品、小吃、民居、客棧等,人們的審美眼光也隨著轉向,開始更多地關注曆史遺跡的保護和藝術品的審美設計,審美需求發生了極大的轉變。
最後是生活娛樂方麵。不同年齡層次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比如50歲以上的娛樂方式以念經做佛事和民間文藝表演為主,40-49歲年齡段的人娛樂方式有棋牌娛樂、看書看報、文藝表演等;30-39歲的人是喜洲旅遊文化產業的主力,平常忙於工作,而短途旅行是他們比較親睞的休閑方式;29歲以下的成年人的業餘生活則以網絡和通信為主,包括即時通信、短信、微信、網遊、BBS、微博等。由上不難看出,人們的娛樂方式中文化因素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文藝表演和學習知識與文化直接相關,而旅遊則體現出現代年輕人在物質豐富後向往怡情逸神的審美需求,至於29歲以下的人群,對時代的進步極為敏感,通信網絡時代已極大地衝擊了他們的生活,與傳統的娛樂方式幾乎脫節。
2.自然審美需求
喜洲位於蒼山洱海之間,氣候宜人,著名的“蝴蝶泉”就在這裏。蝴蝶泉的出名緣於徐霞客,他來到這裏並在遊記中寫到:“泉上大樹……還有真蝶千萬,連須鉤足,自樹顛倒懸而下及於泉麵,繽紛絡繹,五色煥然。”泉水靈動閃光,又有萬千蝴蝶翩躚,真是異常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