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境美學的視角解讀《邊城》
文學評論
作者:邢佳慧
摘要:環境美學的興起與發展給我們的審美視野增添了一個新的可拓展的空間,吸引了人們對環境美的熱愛與追求,很多文學作品中就透露著這樣的情感。本文從環境美學的哲學基礎即環境美與生態、環境美與文化、環境美與倫理等三個方麵來解讀沈從文的《邊城》,我們會發現《邊城》中的自然人文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關鍵詞:環境美;生態;文化;倫理;和諧
隨著近年來環境危機的日益嚴重,環境的審美質量的日益下降,環境的審美價值逐漸被作為一種重要的價值,與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等諸多價值形態同時進入到相關領域的學術視野中來。環境美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歐美興起的一門新的學科。簡單說來,環境美學就是美學理論在環境研究領域中的運用,是以環境審美為研究對象的美學。陳望衡先生在《環境美學》一書中就探討了環境美學的哲學基礎,研究了環境美與生態、文化、倫理、和諧的關係。正應和了人們麵對“國在山河破”的現狀,“家園感”的喪失,逐漸傾心於對環境美的頌揚與向往的心態。沈從文就是這樣一位對鄉土自然的環境美有著無限敬畏的作家,在他的筆下,總是充滿了對環境美的摯愛,對自然與人文相和諧的追求。其作品《邊城》中對湘西茶峒那醉人的自然環境的描寫,對簡單淳樸的民風的頌揚,對朦朧的悲涼的愛情的惋惜,無不讓人沉醉其中,發人深省!
一、環境美與生態
《邊城》中的湘西茶峒是一個讓我們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彙入茶峒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遊魚來去皆可以計數。”看似是隨意的白描,但是環境虛幻的近於仙境,不沾染一絲沉屙俗氣。這裏的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白日裏陽光的照射下,“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遊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裏。”身處這樣的環境中,似乎隨眼一看都是一副幾經雕琢的自然畫,水是這樣的清澈靈動,兩岸的山同樣的不遜色,山中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迫人眼目”。山與水的交融恰如其分,自然天成,生活在其中的人家就像是點綴在山水中的精靈,更是增添幾分溫情,“春天時隻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在這樣的生態環境裏“使人迎麵得到的印象,實在非常愉快”,“大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地無一時不使人神往傾心”。
在茶峒,人感到的是一種安全,一種溫暖,一種心靈上的皈依,生活在這裏是平靜的,沒有波瀾的,沒有血雨腥風,沒有爾虞我詐,是一種安心,一種踏實。主人公翠翠和爺爺的生活正是如此!爺爺活了七十歲,從二十歲起便守在小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這船來去渡了多少次。已上年紀的他,“骨頭還是硬硬的,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夠同這一份生活離開”。自然環境下哺育的人總是那麼淳樸親切,“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隻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同樣陪伴著這個天天穿梭在山水間的老者的是她唯一的親人翠翠,翠翠終日在風日裏長養著,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這個含蓄溫婉,害羞可人的女孩子被自然長養著,教育著,“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這些淳樸的人兒就像是自然生態孕育的果實,帶著生態環境的那種鄉土氣息,本能的與環境融為一體,環境是那樣的靜謐恬美,人是這樣的質樸忠厚,不知是環境感化了人呢,還是人的環境創化,然而這種安詳的環境是以一種隱性的博大的力量為前提的,這種力量是自然,是生態!環境美學的哲學基礎第一位的應是生態主義,生態是環境美的本質因素,而環境美也正是生態主義與人文主義統一的產物。
二、環境美與文化
就人與自然的關係而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中不斷生存發展的人漸漸地將自然人化,也可以說是自然的文化。而人的環境主要分為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人文環境本就是人類活動的結晶,它完全是文化的產物;自然環境則有兩重性,它有自然性也有文化性,這種文化性,自然本是沒有的,正是人與之建立了某種聯係之後才有的,環境的美就是需要借助文化才能將其更好的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