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晉王朝,康武十二年,中秋佳節,宮中張燈結彩,宴開千席,君臣共賀,把盞言歡,一片團圓喜慶。
席間,古晉朝君上,幹瘦冷峻的張明遠,難得地露出了幾絲笑意。
臣子們自然不遺餘力,巴結奉承,頌揚君威勝天。有眼色的臣子早就留意到了今日席上缺了個該到卻未到的重臣。
“六部尚書之首”,李玉此刻正跪在上書房自省,上書房裏的安靜和門外的熱鬧對比分明,李玉已近六旬,他挺直了腰背跪在冰涼的青石磚上,渾濁的眼睛目不斜視,像平日裏那般,恭敬地看著金黃色龍椅所在的方向,盡管此刻,龍椅上並無張明遠,他習慣了如此。他思量很久,終是舍不得做出決定。
張明遠舉著酒杯放在嘴角象征性地碰了一下唇角,坐在高高的龍榻上,環視四周,但見皇子席上聚了一小撮人,幾個皇子皆掩著鼻子,麵露鄙夷。
“這個傻子也太失禮了,怎麼能在此解衣便溺呢?”皇親國戚都坐在左側,大臣們被幾個皇家女眷的議論聲吸引去了目光。
張明遠但見他的第六子,張承前薄飲幾杯之後,再次當眾失儀,坐在張明遠身邊的嬪妃們,仿佛聞見了不雅的味道那般,厭棄地用衣袖掩著鼻子。
張明遠的目光威儀地掃過了殿堂,瞬間,嘈雜的殿堂鴉雀無聲。
張明遠若無其事地放下了酒杯,他看了一眼身邊的王後,她會意,忙讓太監扶了張承前離開。張承前似乎有幾絲不情願,那幾個小太監連拉帶拽的,很快就把他弄走了。
張明遠像是被他那個傻兒子弄得沒了興致,他放下了酒盞,負手起身,眾人紛紛拜倒。他踱步,走回了上書房。
李玉還是筆直地跪在房中,張明遠的的目光一軟,但聲音依然是威儀而又冰冷:“你可想清楚了?”
李玉再不舍,也隻能做出選擇。他伏趴在地上叩首,他抬頭看著張明遠,“臣已經想清楚了。”
張明遠看著李玉片刻,“回府準備吧。”說完,張明遠拂袖轉身,李玉一直挺直的身體驟然一鬆,癱軟在了地上,他這條命算是保住了,可惜了,“唉!”李玉歎了一口氣,渾濁的眼睛裏帶著無限的憐惜。他身為人臣也算做到了忠君,可是他做出這種事情卻是出於為人的本能,出於自己對年少時的彌補。為了李家滿門,他隻能舍棄最心愛的女兒了。一想到,他最疼愛的女兒將要絞進那場大漩渦,李玉心疼不已。可,他能怎樣,君令不可違。
次日,古晉朝就傳出了一個天大的笑話。
李思月本是古晉王朝第一才女,六歲時,作成了一首“詠雪詞”,禦筆親讚,從此聰慧揚天下。如今已十七歲,也到了該婚配的年紀。
中秋宴上,她的父親,深受君上倚重的李玉,不知怎得得罪了當今君上?
龍顏一怒,就將他聰慧的女兒李思月,許給了十九歲的王爺張承前,以示懲戒。
古晉朝的婦孺們暗自解恨:誰讓她,李思月聰慧,活該嫁個傻子。
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極為重男輕女的古晉朝,李思月以才名名聞天下,可是古晉閨閣女子的獨一份,豈能不惹婦孺們妒忌。
一幹大字不識,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婦孺們躲在閣中,靜等著看李思月的笑話了。別管李思月多聰慧,也不可能治好傻子王爺六歲大病之後就落下的癡傻。
坊間傳聞,王爺之尊的張承前不知禮儀,曾在外國使臣麵前當眾解衣奔跑,像個猴子似的上躥下跳的,丟盡了皇家的臉麵,如此不著調的事情,民間傳聞不勝枚舉。嫁給這麼個不懂人事的傻子王爺,日子肯定不好過。#####